百貨與大型超市日漸式微
按照不完全統計,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在國內就已關閉大店超過158家,創歷史之最。其中,百貨店12家,大型超市146家。有專家分析說,這個數字遠不能反映全國大店關閉真正的嚴重程度;也不能說明百貨店的處境好于大型超市,實際上百貨店的困難比大型超市更大。按照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服務公司CBRE的調查,2014年上半年中國關店歇業的商場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2%。
2014年下半年,以百貨店、大型超市為主的大型零售店關店潮仍在持續。7~10月,上述聯商網統計范圍內的主要實體零售企業又有超過21家門店關閉,連同上半年關閉的158家,2014年1~10月共計關閉超過179家大型門店,是2013年全年35家門店關閉數的5倍之多。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顯示,2013年擁有大型店鋪最多的連鎖百強企業的門店增長率只有7.6%,為15年來最低增幅,而2014年預計僅在5%左右,將再下一個臺階。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大面積關店潮,很多企業的新開店數量尚不及閉店數量,全年大店鋪增長率可能比以上預計數字還要低。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還發現,百貨商場、大型超市等大型店鋪愈來愈淪為“商品展廳”、“試衣間”或“電商倉庫”。業內有專家稱,未來5年百貨店業態將會消失。這個觀點甚至在美國媒體上也有知音:“新一代消費者認為百貨商店已經是一種過時的思維方式。”
然而,多數專家認為,網絡購物不可能完全取代百貨店和大型連鎖超市,網購沖擊雖然是現實存在的,但零售業態的代際更替往往是漸進緩慢的發展,此外大型實體店也有自身難以替代的優長,只要創新轉型得法,仍然會有自立于世界零售之林的重要席位。
實際情況似乎正在印證上述看法。自2013年以來,傳統百貨店、大型超市面對電商等渠道的銷售分流,正將轉型、融合作為創新求存的手段。
按照專家的梳理,目前傳統百貨店和大型超市的轉型創新主要從消費者、門店和供應鏈三個層面展開:在消費者層面,運用互聯網思維和O2O線上線下貫通給消費者更多權利、更大便利,運用大數據了解和預測消費者的具體需求,以精準營銷提升銷售并開展個性化服務;在門店層面,強化各種消費者體驗,重新打造并優化會員管理系統;在供應鏈層面,重在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強流程銜接,降低總體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和體系競爭力。
值得點贊的是,2014年百貨店、大型超市的轉型普遍選擇了“重塑實體店核心能力”—提升商品自營能力,改善購物環境和商業誠信;增加各類生活服務功能,與商品零售形成互補互動效應;注重線上線下結合,做好數字化配套,開展全渠道營銷等等。
放眼全球,發達國家的網購對實體店也造成一定沖擊。例如,美國過去3年內排名前100位的大型零售商中,店鋪數量增長速度從原來的超過12%下滑至不足3%,但大型零售店中的佼佼者依然保持成功發展的態勢。比如90%以上商品自營的梅西百貨、90%以上為自有品牌的阿爾迪折扣店、以最低價格為會員提供高品質商品的好市多會員店、以差異化自有品牌成為區域零售標兵的赫伯、美國消費者最喜歡的零售商魏格曼等,其共性都是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努力把商品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做到極致,從而“粘”住消費者。排名美國百貨連鎖零售第5位的諾德斯特龍,2014年被《財富》雜志評為“北美最受歡迎的時尚零售商”,其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不斷提供附加服務,時刻關注并改善用戶體驗,盡管美國大約有8%的退貨具有欺詐性質,諾德斯特龍仍堅定不移地允許顧客無條件退貨。
過去兩年來,與百貨店、大型超市日益式微相比,購物中心和社區店、便利店卻日見紅火,前者無論投資開發量還是供應規模均在國內均呈爆發性井噴;后者即社區店、便利店發展向好,則主要因為社區商業日益受到重視與扶持;網購中的O2O模式迅速崛起;80、90后人群成為消費主力;為了使物流“最后一公里”降低成本并在時間上方便網購者,需要增加最貼近消費者居所的實體店鋪作為“自提點”等。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2013年連鎖百強企業中百貨業態與大型超市的銷售額整體分別增長了9.6%和8.7%,而便利店主要代表企業的銷售增長率為18.2%,增幅在整個零售實體業態中位居榜首。專家們普遍感到,除了購物中心這類綜合消費場所,2014年實體店鋪發展“大慢小快”的局面越發明顯,并將在未來幾年得以延續。
2014年,不少主要業態為百貨、大型超市的零售企業紛紛向購物中心轉型,并以此作為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切入點。沃爾瑪在2014年9月開始將其在國內自行投資建設開發的首個購物中心落戶珠海,總投資6億元,建筑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同月,步步高集團舉行全球招商大會,啟動投資50億元體量達70萬平方米的“新天地”系列長沙梅溪購物中心。按照計劃,步步高的“新天地”購物中心系列在2015年~2016年將陸續開建13家,總建筑面積達617萬平方米,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重慶、廣西、貴州、云南等中部及西南二三四線城市。此外,各地的歐尚超市有些升級成高鑫廣場購物中心;而英特宜家購物中心、永旺夢樂城購物中心、紅星美凱龍愛琴海購物中心、主業為肉類加工的雨潤集團等,都提出百億投資或百個項目的超大開發量。
對于百貨公司、大型超市熱衷于轉型購物中心,專家分析說,一方面,這是因為大型零售店現金流充足但近幾年商業物業租金和人工費用水漲船高,致使利潤微薄,不得不尋求轉型,擺脫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則是購物中心聚合了超市、百貨、電器城、服裝、餐飲、娛樂休閑等,這個“大盒子”比傳統大店更受消費者的青睞,更有聚客能力,也更能適應消費者對現代生活的新期盼。此外,去年以來許多購物中心“去百貨店”的舉動,可能也是大型零售店企業自建購物中心的一個原因。
專家預計,2015年購物中心仍將是大型零售商熱衷投資的熱點領域,同時警告說,國內大型購物中心存在著不少城市總量過剩、全國在建規模過大、“同質化”競爭過度三大隱憂。世邦魏理仕指出,2013年全世界建造大商場最多的1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9個。英國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說,中國正在建設的多功能綜合商業地產項目有800多個,總面積達3億平方米,相當于1000多個美國最大購物中心“美國商城”的規模。目前,在我國購物中心存量和在建數量已占據全球近一半規模的狀態下,招商難和營業場所大量空置現象已經出現,未來問題可能會發展得非常嚴重。
回顧去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評述報告,專家們對于社區店、便利店發展勢頭作出了樂觀向好的預見,而2014年商務部的典型調查似乎也在支持這一判斷:上半年小型業態的便利店銷售同比增長13%,主要設在社區的超市銷售同比增長11.9%,在所調查的六種主要實體零售業態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位。尼爾森在2014年最新發布的《購物者趨勢》調查中指出:比起其他的零售渠道,中國便利店的年度門店數量增長高達17%。這個比例在三線城市(21%)和四線城市(26%)更高。此外,當年國內社區店、便利店的發展還展露出了一個新的熱點:便利店依托網點密集、貼近社區等地緣優勢,愈發成為電商O2O模式和社區物流服務的有效載體,線上互聯網巨頭、線下零售巨頭甚至物流快遞巨頭、各路風投資本都開始熱“搶”便利店資源。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1號店、大潤發、步步高、順豐等紛紛與便利店展開各種形式的合作;智慧城市建設對社區商業模塊的重視,也使得便利店的業態地位日益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