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奢”是何許之物?
當初從國外雜志上看到“Affordable Luxe”, “Entry Luxe”一詞時,想當然地翻譯成可負擔得起的、入門的奢侈品,結果被高人言之“輕奢”,妙。一個“輕”字,那么嬌俏地將奢侈品消費人群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既無奢侈品大牌的負擔,又沒有失去對于奢侈品的曖昧之情。
要不說奢侈品牌會講故事,自身經歷了世紀紅塵,別人也樂得往里面添佐加料,生生把奢侈產品分出“入門級”、“經典級”、“限量級”、“骨灰級”……除了經濟實力,還要有品位加持,否則一旦“土豪”附身,你想甩可不容易甩掉。
現如今“輕奢”、“低調的奢華”等詞就像LV真假難辨,又隨處可見。既然要奢華,何苦在意調性?“輕”在這里原本要表達謙遜的態度,如果調性能修飾華的程度,為何還要言“奢”?
麻布就是麻布,清爽且舒適,鑲了一絲金線后執意說它低調且奢華……也許這正是事物發展的迷人之處,因為任何一個東西誕生并且流行起來,自然有培育它的社會環境。
品牌發展歷史就像馬拉松比賽,一開始大家一起跑,能跑完全程的稱之為品牌,跑到前10名就是奢侈品,因為他們不但跑完,而且還取得了成績。在這場比賽里,中國隊參與的是后半程,參賽隊員非常努力但成績平平,而啦啦隊卻有腔有調聲勢浩大,聲浪超過任何一個國家,從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就因為我們真金白銀擲地有聲。2014年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逾640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世界上46%的奢侈品都讓國人買走了。而數字背后喜憂參半,喜的是逝去的一年又是中國為世界奢侈品歷史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一年,憂的是中國成為最大的奢侈品消費人群的境外市場,各種原因也導致中國逐漸退出本土奢侈品消費的市場。
奢侈品營銷善于推敲顧客的心理細節,所以“輕奢”的概念還是落在了“奢”上,在制作工藝和面料設計上,雖然和主品牌有一定差距,但Logo上一個BY的字樣,好似象征血統的鉛印,還是會讓穿著者在心里蕩漾起自豪的漣漪,畢竟貓和老虎屬同一科。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公布的數據,在整個中國奢侈品消費群體中,“輕奢”消費約占到35%。冠之以“輕奢”稱謂的品牌,要么是大牌的副牌如Marc by Marc Jacobs、Miu Miu、DKNY等等,要么是被奢侈品集團收購的如Kate Spade、Micheal Kors等設計師品牌,還有一類是被海外買手挖掘出來的具有時尚潛力的新晉品牌,如在柏林時裝周露面的英國品牌Paper London等,甚至一些快時尚品牌也羞嗒嗒地加入了“輕奢”的游戲行列。前年D&G為了主品牌的發展,黯然離開朋友圈,傷了筆者的心,這可不單純是名字長短的問題,而是屬于“圈子文化”的范疇。“輕奢”概念仍然是西方玩兒的游戲,我們只能從消費者的角度清談“輕奢”的品位、格調,卻無法從品牌的角度全程參與到其中。
在奢侈品消費的初級階段,我們花大把銀子買到了自以為是的面子和自信,同時也買出了經驗、品位和見識,逐漸明白了品牌和自我的關系。必須承認,我們需要這個過程,只有經歷過這個步驟,才會構建起成熟的消費意識,這種成熟也勢必將表現在對本土設計、對自身形象、對民族發展的認可和自信上。
《2014中國·時尚指數白皮書》顯示,中國已經迎來“精致的小世界”,經過近10年的錘煉,我們逐漸進入重品質、升品位的理性生活階段。在服裝市場處于低迷的階段,依然有一些本土品牌從設計、工藝、面料、版型、服務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雖然沒有被西方列入“輕奢”的游戲行列,但從每年的銷售數字上看,卻足以讓來自西方市場的眼睛發出綠光,中國消費者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左右著復雜多變的時尚市場,因為大家已經越來越懂得什么才是標準。
當筆者穿著女兒設計的一件中式時裝工作的時候,內心充滿幸福感,這是筆者最珍貴的一件奢侈品;還有一雙鞋,每每脫下擦干凈放置在書架上,不允許我的金毛狗狗叼它。黑色絲質面料的靴筒上繡著一大朵芳香撲鼻的牡丹,在筆者看著樸實無華的蜀繡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時候,“輕奢”于我,是品牌和工藝在心目中的位置,更是穿它用它時的心境和態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