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瓜分實體店“蛋糕” 奈何真的不夠分
曾經,福清繁華街區向高街、成龍步行街燈火闌珊、人流如織,如今看過去十分冷寂,有許多店鋪貼著轉讓、招租廣告,售貨員或百無聊賴在店里踱步,或抱著手機招待著零星的顧客。若無特殊節假日,西區的萬達廣場和裕榮匯購物中心的氛圍也是很冷清,有時甚至售貨員比顧客還多。近日,記者在市區幾個商圈走訪調查時發現,只要一談起眼下的生意,商家們幾乎都用一個字來形容:難!
記者發現,我市有許多個體戶像黃女士一樣,曾經趕上零售業發展旺期,賺得盆滿缽滿,成了福清商業繁榮的見證人,然而這些見證人如今都在發愁,生意越來越蕭條。哪怕像萬達、裕榮匯這樣的大百貨,除了在“十一”、“五一”、“情人節”等節日能有人氣,其余的時間也十分冷清。
“現在是一個全民電商時代,我身邊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做起了電商。”薛云奇是一名90后小伙,通過開網店,他收獲了創業第一桶金。他早早就為自己的網店放上了“雙11”促銷廣告。“這是個好時機,要利用這個節點創收。”薛云奇表示,他的電商朋友都在為“雙11”的到來摩拳擦掌。
“實體店里的衣服,可以從電商那里以優惠的價格買到同款,人們一般不會到商場買。”上班族陳琳琳說。
“自從網購興起,實體店就成了人們的試衣間、體驗區,他們會逛實體店,但不會直接購買商品,他們會按照試穿的尺碼、試用的型號和品牌在網上直接下單。”一位商家說。
“店租一個月要1萬多元,現在生意清淡,我們每個月基本是入不敷出,生意越來越難做,我想另謀出路。”向高街一服裝店店主黃女士說,十幾年來,她都在此經營服裝,近幾年,網購興起后,實體店生意開始變淡,現在她的店每天營業額寥寥無幾,扣除店租和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利潤。
有些微淘、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軟件的用戶,只要下載某電子商城App,就可以直接轉發、分享商品信息,獲得訂單,而發貨和售后服務則由商家負責。達成交易后,轉發分享的用戶就可以直接獲得傭金。通過此方式成為電商的群體,被人們稱為“微商”.有的人則以個體為主,通過微信、微博發布商品信息,做直營或代購生意,也被歸為“微商”.
大量“微商”涌入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營銷,兜售各種護膚品、高仿A貨等“三無”產品,傷害了社交產品原有的屬性,引起不少人反感。記者調查發現,有8成以上的社交軟件用戶呼吁“求別刷屏”、“還我朋友圈”,發出“不代購,我們還是朋友”等。
“在微博、朋友圈里分享商品信息,已經不容易收到訂單了。”曾做過微商的陳康說,如今,朋友圈里“賣家”比“買家”還多,加上微商們瘋狂刷屏,買家非常反感。
市民小林十分喜歡網購。她說,網購的商品看不到實物,每次網購她都要花大量時間貨比三家,最終選中的商品還不一定是正品,這讓她十分苦惱,她迫切希望能找到一個“靠譜”的網店。
記者注意到,“買東西逛網店”不僅是當下年輕人的購物常態,網購群體的年齡層也在逐步攀升。50多歲的周阿姨愛上了網購,平時買衣服、電器等,也喜歡上網看看,讓女兒幫忙下單。據不完全統計,近年我市網購金額逐年增加,去年全市網購金額約為1500萬元,貨品達近1000萬件。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網上商城的崛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切分、蠶食傳統零售業的“蛋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