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靠開店就能快速增長的時代早結束了
這兩年,不只是國內大眾品牌面臨市場巨變,奢侈品行業的舊框架同樣在瓦解,新的結構正在建立。貝恩咨詢的奢侈品年度報告Bain Luxury Study報告指出,個人奢侈品行業自2015年來發展至今,已經在諸多方面出現了新常態。比如,2016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數量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度下滑,對全球奢侈品市場的貢獻下降了1%至30%(包括國內購物和海外旅游)。
還比如,如果把線上市場看成一個國家,它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是與中國并列的世界第三大市場。再比如,本土奢侈品消費額自2001年來首次超過了游客消費,達5%。同樣,在中國2016年消費者在國內購買奢侈品的比例大幅增加。
記者觀察到,這些新常態的出現,令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做法也悄然發生改變。蔡毅此前在參加IF時尚會議時表示,他認為整個中國奢侈品市場正慢慢進入一個新起點——開始變成一個真正的生意了,過去幾年業績特別好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蔡毅是頂級奢侈品開拓中國市場的“老人”,他先進入Louis Vuitton,從零售基層做起直至高管,之后又擔任Burberry中國負責人,接著又加入了老佛爺Karl Lagerfeld的個人品牌,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團歷峰旗下英國經典品牌Dunhill中國的董事總經理。
“特別是2005~2012年,很多品牌每年開五家、八家店,鋪進不同的城市,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而最近幾年,市場沒有那么快了,同時大部分品牌在中國的網絡構建也達到了一定程度,整個奢侈品市場不會再以30%~50%這樣驚人的速度增長了,品牌的生意進入到正常生意的軌道。”
相比于開店,蔡毅認為品牌營運開始變得重要,比如管理好門店和員工,把服務做好,這是品牌在未來獲得成長的關鍵。
貝恩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只有三分之一發生在國內渠道,另外有三分之一在港澳,還有三分之一在國外。對此,蔡毅判斷,未來中國人在本土購買奢侈品的比例會增加。“這不是中國市場獨有(的情況),日本市場也出現過,比如我之前工作過的LV品牌,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日本人大部分的購買是在歐洲進行的。
隨著消費者購買頻率的變化,品牌在整個市場網絡的擴張,以及品牌跟客人聯系加深,再加上政府在某些方面采取措施,讓國內外價差逐漸縮小,于是購買開始本地化。我想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習慣也會慢慢調整。”
記者獲悉,奢侈品品牌在中國線下還在不斷開新店,他們也開始越來越熟悉和適應中國市場。甚至,不少爆款的品牌調高了全價商品的比例,并且開始以“一城一店”的模式向二三線城市擴張。
和過去相比,對于高端奢侈品而言,開設線下店依然是進入中國本土市場的首選利器,只是有些品牌拓展的速度會有所放緩而已。以法國經典奢侈品牌愛馬仕為例,其2015年中國大陸和香港分別占愛馬仕全球總銷售的13% 和14%,他們未來在中國大陸將采取穩步發展的策略,首先考慮的就是在一線大城市開設門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