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順利舉行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閉幕式上指出,希望將共識轉化為行動,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各地方和企業積極參與。2014年至2016年,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可以預見,在此次論壇的推動下,將有更多地方和企業積極投入“一帶一路”建設。
“目前項目已進入建設關鍵期,現場安裝工作全面展開,鍋爐、主廠房等大型建筑主體結構都已成型”。看著眼前忙碌的施工現場,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計劃部經理張程明說。位于越南中南部平順省的永新燃煤電廠一期,自奠基開工以來建設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各項節點工程均比預定計劃提前完成,已完成項目總進度一半以上。
中越產能合作近年來不斷深化,電力作為產能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條不紊地踐行著“一帶一路”建設與越南“兩廊一圈”發展戰略的對接。永新燃煤電廠一期是中國企業在越南首個采用建設—經營—轉讓(BOT)投資模式的項目,計劃總投資17.55億美元。項目建設期4年,特許運營期25年期滿后,將無償移交給越南政府。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派駐項目的工程部副經理毛永東說,平順省位于越南中南部,雨季時暴雨多,雨量大。此外,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平順省的風季,最大可達12級的大風給建設者的安全帶來極大挑戰。為此,中越建設者們將“安全第一”作為施工時的最高標準,在進入項目前有專人檢查,只有在安全帽、安全繩和專用鞋全部合格后,才允許進入工地。正是這種在施工過程中的“高標準、嚴要求”,永新燃煤電廠項目多次得到越南當地政府的表揚。
永新燃煤電廠一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黎功德是越南平順省永新鄉人。在談到進入永新項目的體會時,他滿臉滿足地說:“永新項目讓我得到了一個比胡志明市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剛剛做了爸爸,在家鄉工作能讓我更好地照顧家人。”
中國駐越南大使洪小勇在考察永新燃煤電廠一期時說,永新項目是代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投資和建設,也是中越經貿合作5年發展規劃和陸上基礎設施合作5年規劃的重點產能項目,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中越務實合作有著重要意義。(經濟日報駐河內記者 崔瑋祎)
5月5日,隨著最后一層巖石被逐漸剝落,直徑8.5米的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切削刀盤從隧洞北端重見天日。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到來,標志著由葛洲壩集團承建的巴基斯坦尼魯姆—杰盧姆水電站引水隧洞全線貫通。該水電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在建水電工程項目,裝機容量達969兆瓦。
尼魯姆—杰盧姆水電站為長隧洞引水式水電站,在上游尼魯姆河上建設高度較低的壩體攔水,通過引水隧洞將水流引到發電廠房,發電后再將水流排入下游杰盧姆河,這一巧奪天工的設計在充分利用兩河高度差、盡量減小對當地自然環境影響的同時,也極大增加了施工難度,尤其是67公里的超長引水隧洞是決定整個項目成敗的關鍵。在項目現場,葛洲壩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龍告訴記者,此次引水隧洞全線貫通,標志著施工技術難題已經順利攻克,項目全面進入收尾階段,實現并網發電指日可待。
工匠技藝,以高度專業性打造世界工程奇跡。為保證工程進度,葛洲壩集團尼魯姆—杰盧姆項目團隊采取了主要依靠現場修復的工作方案,由設備總監王西奎帶領一批技術過硬的精兵強將,對受損部件就地拆解、科學修復、重新安裝,在半年內先后完成了主液壓泵站、齒輪油泵站、操控室、噴淋設備的修復工作并將設備橋和配套主梁復位,使整套設備重新具備試掘進條件。經過縝密的科學論證后,修復后的掘進機于2016年1月10日開機試運行并成功掘進1米,標志其重新具備掘進條件,也證明了中國工程師自力更生搶救修復的設備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完全過關。這一壯舉極大振奮了現場中巴兩國員工的士氣,兩條隧洞掘進工作齊頭并進。
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精神與智慧、拼搏與汗水,將與這條喜馬拉雅山區的首個掘進機施工隧洞一起,被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成為中巴兩國關系中的又一段佳話。(經濟日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梁 桐)
擁有18個陸纜邊境站,跨境陸纜總量超過7.6T,連接14個鄰近國家和地區;投資建設30多條海纜,擁有境內外7個海纜登陸站,國際海纜容量12.1T,覆蓋超過26個海纜系統……依托豐富的國際海陸纜通道和局站點資源,中國聯通致力打造“一帶一路”通信服務“互聯互通”的大格局。通過基礎設施共商共建、網絡技術對接共享、應用服務高效創新、資費下調互利互惠構建“合作共贏”的網絡連接。
為支撐重要經濟走廊建設,中國聯通加大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網絡資源部署,與沿線國家共建國際海陸纜。中緬國際穿境陸纜系統就是國內運營商首個完全境外自主建設的光纜干線項目。通過連接中國瑞麗和緬甸威雙,極大縮短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至中國大陸的路由時延,豐富了路由選擇,提高了路由安全性。配合廣西南寧東盟信息港、云南昆明輻射“兩亞”通信信息樞紐建設,深耕東盟和“兩亞”國家業務市場,逐步形成區域性業務匯聚轉接節點,帶動實體經濟建設。同時,中國聯通與沿線19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建設亞非歐1號(AAE-1)海纜。建成后,將與東南亞—中東—西歐5號(SMW5)海纜配合使用,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雙海纜覆蓋。
在構建“一帶一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上,國內電信運營商加快“走出去”步伐,采取合資、并購、參股等多種投資方式,擴大沿線通信合作生態圈。2017年,中國聯通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緬甸、印度、南非等11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包括國際漫游、數據專線、云計算、移動虛擬運營、系統集成等在內的一攬子服務。
電信領域企業通過項目、技術、資金等“硬聯通”為網絡通信的互聯互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圍繞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互聯網發展,“軟聯通”同樣值得關注。為此,中國聯通面向“絲路”金融匯通、交通/物流快車、信息互聯、資源一站通、媒體直通車、制造/零售快線六大行業,整合產品和服務,打造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綜合解決方案。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遼寧作為東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搶抓機遇,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主動出擊,在東北地區形成了一條成熟的中歐國際物流大通道。
在營口港的鲅魚圈港區內,每天都會停靠來自廣州的貨船,這個常態化的運輸線路被稱作“天天班”。船上的貨物來自珠三角地區,大部分發往歐洲。過去,營口港只是面向腹地的終點港,東北的貨物大都是從營口港走海運運往海外或南方省份。如今,這一腹地概念的顛覆,正是緣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一條東北地區的中歐物流通道已經建成,營口港成為面向世界的中轉港。
這條以中歐班列為主構建起的東北中歐物流通道,以營口港做中轉為例,南方貨物海運運抵營口港,然后換乘鐵路,經滿洲里到達俄羅斯及歐洲國家和地區。過去走海運接近40天,而中歐班列到莫斯科只用12天至15天左右,大大節省了時間。沈陽鐵路局貨運處副處長楊玉偉告訴記者,“中歐班列境內的運行速度,從開行初期的每小時80公里,提高到目前的120公里;開行列數也從最初每周1列,增加到目前每周5列,實現了中歐班列的常態化開行”。
隨著中歐班列在東北的常態化運行,以及依靠海鐵聯運方式、價格的不斷優化,東北地區的中歐物流通道已經形成。此外,遼寧省在莫斯科參與了俄羅斯最大的國際物流中心——別雷拉斯特國際物流中心的投資建設,未來將與歐洲形成去回程的無縫對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視為“世界第一大港”。千年之后,緊抓“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福建泉州市委、市政府積極推動古泉州(刺桐)史跡的申遺和保護工作。
古泉州(刺桐)史跡系列遺產,是在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航運和貿易線路體系進入繁盛的宋元時期產生并遺留至今的史跡與遺址,分為“航海與通商史跡”“多元文化史跡”“與古代海洋大通道相關的城市建設與陸上交通史跡”三類,分布于以泉州城區為核心的泉州灣地區,包括萬壽塔、石湖碼頭、開元寺等16個遺產點。
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表示,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既是呼應“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也是泉州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的突破重點。
此外,泉州還通過其他工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一直是泉州貿易往來的重要伙伴,2016年,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年貿易總額達到121.5億美元。為了進一步加深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泉州積極推動泉州綜合保稅區、晉江陸地港、泉州購跨境電商平臺等平臺建設,還組織了泉州品牌“境外行”“海絲行”39場,展位512個,現場及意向成交額1.1億美元。
作為民企重鎮,泉州積極助力民企“走出去”,支持一批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設立綠色工業園區,開展收購、兼并、重組、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品牌推廣及高新技術合作。此外,泉州還努力發揮僑力資源優勢,拓展“一帶一路”友好城市“朋友圈”,與突尼斯蘇斯市、蘇丹喀土穆州、丹麥霍爾拜克市、俄羅斯邁科普市、馬來西亞古晉南市簽訂了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意向書。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