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康:奧康創始人的柔性交接班
比起5年前的亮相,在溫州鞋企康奈集團30周年慶典上出現的鄭萊毅舉手投足間神情淡定,有問必答,回答切中要害,滴水不漏。
可以斷言的是,64歲的創始人鄭秀康已經取得了他交接班第一步的勝利。
5年前,在面對媒體時,鄭秀康年長的女兒鄭萊莉風頭更勁。她幾乎包攬了所有問題的回答,私下里,媒體記者在集團內部人士中間的追問從來沒有停止:女兒與兒子,到底誰會接班?
沒有答案。
被問及的人士大都保持沉默,或者語焉不詳。鄭秀康當時的布局,少有人能夠解讀清晰。
女兒的“扶上馬”
12年前,剛剛從天津財經學院畢業的鄭萊莉,被深圳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錄用,月薪5000元。從實習期就嶄露頭角的鄭萊莉,被看作是一名潛力員工。
在深圳市人均月薪為1500元左右的1998年,鄭萊莉用自己的能力證明了自己,年輕的畢業生頗有成就感。
鄭秀康坐不住了,他親赴深圳,與女兒面談,希望她回到溫州,在家族企業中工作。
鄭萊莉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她向父親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工廠我看不到未來,在這里我已經看到了”。
鄭秀康對此早有打算,他告訴女兒:“在這里,你再有未來,也只是一名員工,到康奈,你是經理。我不是老傳統的人,不是所有財產都是兒子的,你給弟弟打工,將來會給你股份。”
學財會出身的鄭萊莉很直接,她隨即問了父親一個更尖銳的問題,“你給多少股份?”
說到底還是“大局問題”、“家族問題”。但眼前這些問題,讓鄭秀康明白,交接班的道路是一個長途之旅。
女兒初中的暑假,對于鄭秀康來說,是記憶中很漫長的日子。和普通女工一樣,鄭萊莉總是坐在路邊,學各種制鞋的環節,鄭萊莉在一次公開發言中說,做鞋的280道工序,她逐一學過。
這個娃娃臉的小女孩,甚至被前來檢查的當地勞動局的工作人員認為是“童工”。“要讓她知道,錢是怎么賺來的。”鄭秀康堅持讓女兒多“勞動”,他和女兒的交流,就是這些看上去做也做不完的“勞動”。
多年以后,鄭秀康成功將女兒從深圳接回溫州,第一個月,鄭萊莉的薪水2000元,做的是最基礎的生產線工作。
很快,鄭萊莉成為副組長、營銷經理,后來又成為父親的助理,“帶著干、幫著干、看著干”,鄭秀康總結他培養兩個孩子的過程時說,此時的鄭萊莉,正式進入被“帶著干”的階段。
后來,鄭萊莉的角色相繼有集團副總裁、營銷總經理等等,整個過程中,父親的“隱形之手”一直在她身后。{page_break}
兒子的“帶著干”
從海外學習歸來的弟弟鄭萊毅,在康奈集團扮演的角色,是主管產品研發,后來升任為集團總經理。
鄭秀康太清楚中國家族企業的那一套管理模式,兒子本來不想接班,在父親的要求下不得已選擇接班。父親為了能夠讓兒子接班得更順利,往往會采取犧牲企業原有制度的方法,過早地交出經濟大權和人事大權,看似幫助兒子獲得了威信,實際上由于兒子在經營企業上還不成熟,這樣的方法是在企業里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我說的不算數,我沒有威嚴。”許多接班人這樣抱怨,會讓創始人方寸大亂,做出錯誤決定。
“換一個人對于他們(接班人)來說很輕松,但對于我們來說,卻要考慮很多因素。”鄭秀康舉例說。
他跟兒子明確提出,要講究權力移交的方法,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要清清楚楚。
一位高管找鄭秀康批示,恰巧鄭秀康不在辦公室,他轉身進了鄭萊毅的辦公室,要求鄭萊毅簽字,“你也是股東,你爸爸不在,你就批給我吧。”
鄭秀康拿著這份簽了鄭萊毅名字的批示,狠狠地將兒子批評了一頓。“制度要定下來,哪個是總經理批的,哪個是董事長批的,將來對你也有好處。”鄭秀康告訴兒子。
鄭萊毅漸漸明白父親的苦心。父子倆的默契也慢慢形成了,現在,總經理的人事權和財務權很清晰,每年的收益情況也“公事公辦”。“利潤要是少了百分之五,總經理就知道問題在哪里,就會去總結經驗了。”鄭秀康說。
而在鄭萊毅那里,對外,他對父親的稱呼從來都是“董事長”,可以窺見父子兩人對于權力的界限有著明確的認識。
“接班不是改革,接班是過渡。”鄭秀康一再強調,要緩步調整,控制風險。他并沒有正面回答自己究竟什么時候“全身而退”的問題,畢竟,這個銷售額超過26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是他辛苦創業而來的,“從國外家族企業來看,只要有能力、有體力,可以慢慢退到后面去支持。”
交接班的“傳子”邏輯
今天看來,鄭秀康的交接邏輯,實際上在12年前就已經非常清晰。但總是要有一刻,鄭秀康需要將所有的牌攤在桌子上,行使作為企業創始人和父親的權力。
2010年,鄭萊毅接受集團總經理的任職,意味著交接班第一步的正式完成。此前,鄭秀康與女兒的溝通一直在進行。
作為父親,鄭秀康和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有著細膩的情感,早年鄭萊莉剛剛回到溫州工作,經常晚上加班,他又不愿意讓女兒一個人開車,擔心有危險,于是常常在夜里打電話到辦公室去,讓女兒工作結束后等他開車去接。
但在交接班的問題上,他還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傳給兒子。“在中國辦家族企業,就應該這樣,哥哥帶妹妹,姐姐帶弟弟”,這樣的話,鄭秀康屢次提及。
鄭秀康坦陳,如果讓他來提出解決兒子女兒在家族企業中的位置的問題,他不一定講得出口。他采取了迂回的策略,“女企業家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體力和能力都在走下坡路,但是男企業家在四十多歲時,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
善解人意的鄭萊莉“接收”到了父親的意思,她主動后退,開始負責上市工作,金融危機發生后,上市工作暫緩。她干脆退出鞋業部分,管起了投資。
鄭萊莉干脆的決定,讓鄭秀康贊賞不已,這是他頗感自豪的一件事兒。他后來對女兒的評價是,“感受到父親的壓力重,要盡責任。”女兒“很聰明很實在”,知道“企業是以家族為主體的”。
“很多家庭不考慮到外部賺錢,盡想著在內部爭權奪利。”他很慶幸,一兒一女組成了一個“好”字,“現在很多家庭有兩個兒子或者兩個女兒,不得已就會把企業拆成兩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