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百億富豪的創業之路
這位不露蹤跡的富豪,十多年間,幾乎單槍匹馬,通過在美國舊金山、中國臺北、香港、上海、西安等城市投資商業房地產、酒店、文物、鋼鐵、平面媒體等,個人積累凈資產100多億元。
多年以前,潘思源曾任美國加州代理州務卿。此后,潘思源一直游走于廟堂和江湖之間。他的朋友,有官員、記者、商人、農民、氣功大師,也有大學教授、文物館館長和一些偶爾遇到的打工仔。
由于早年從事新聞職業和40歲以后學佛的經歷,這位出身富貴的商人卻對蕓蕓眾生充滿了善意的好奇。
“上海灘最大的個體戶”
臺灣拆船大王潘孝銳的長子、全球第一的古籍善本收藏家、上海近現代史專家、臺灣雜志大王……這些關鍵詞集中于一人,足以說明潘思源的傳奇色彩。
潘思源的商業運作方式,則幾乎完全是對現代企業和現代商業理論的顛覆:投資數十億元,打造位于上海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思源商廈、泛太平洋大廈和泛太平洋酒店,堅持不用一分貸款。數年來,他在上海的公司,包括司機在內,只有15個人。
他曾自豪地說:“我可能是上海灘最大的個體戶。”聯系他的商業模式,此言并非“吹噓”。縱觀大陸總資產數百億元的企業為數不少,可以將凈資產做到100多億元的,在胡潤2006年百富榜上也不過10人。
但是潘思源沒有透露具體財富數額。“人怕出名,樹大招風”,他說,我這半百老人家只想過得安穩點。“至于潘思源的15人公司,更像一個戰斗別動隊而不是現代企業組織。要換了一家國有企業,同樣的業務,至少需要150人。”潘思源強調自己的帶兵方式是“精兵主義”。甚至連跟隨他多年的司機,現在也會在他買古董的時候幫著砍價。
另外,他將工程、設計、監理、裝潢、招商這些主要的業務都分包給最好的專業公司。“開發商賺增值,讓專業的公司賺專業的錢。”潘思源說自己主要抓一項:現金采購。甚至連20萬元的報紙廣告,他都要親會業務員。
復旦大學畢業后,凌宇慧的室友一個去英國的名校留學,一個做了珠寶行業,還有一個在上海的銀行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選擇了創業賣服裝,凌宇慧一度被同為生意人的父親潑冷水,不過,“現在老爸對我的看法轉變了,雖然利潤沒有他高,但我的銷售額做得比他大”。
“我們家里有做生意的傳統,爺爺、爸爸都是生意人”。凌宇慧小的時候,父親教導她“女孩子要溫柔賢淑,會做家務”,于是,“洗個碗5毛錢,拖個地板一塊錢,都是明碼標價”,這讓凌宇慧從小就很有經濟頭腦。到了初中的時候,因為父親和臺灣人合開了一個服裝廠,凌宇慧開始受到相關的熏陶。{page_break}
因為復旦大學有比較靈活的學分制,凌宇慧在大一、大二修讀了很多課程,“把該讀的很多書都讀了”,同時又做許多份家教兼職來賺錢,“進大學以后就沒怎么依靠父母了,打工的錢夠自己花費,而且過得很好”。回想起這段經歷,凌宇慧露出笑容:“身邊的同學也有打工的,但是沒有我那么拼命。”
大二時,凌宇慧在校外的語言培訓學校上課時認識了一個老師,“和我一樣喜歡研究服裝”,后來這個老師成為凌宇慧第一個合伙人。到了大三,課余時間比較充裕,凌宇慧開始嘗試在復旦BBS的代理版上經營,“那時我非常喜歡打羽毛球,就賣一個品牌的羽毛球衫”。在一次校際羽毛球比賽上,凌宇慧贊助了復旦大學的校隊,給每人發了一件羽毛球衫。當復旦大學校隊和同濟大學校隊比賽時,雙方隊員都傻了眼:雙方的球衫一模一樣!原來合伙人剛把一批羽毛球衫賣給了同濟大學校隊。
后來,兩人在復旦大學北區開了一家為外出實習的學生提供職業裝租賃的小店——“羅拉時尚”,也賣一些休閑裝。凌宇慧開始沒想賺錢,后來發現經營得不錯,第一年的投資回報率達到百分之百。業績讓凌宇慧很振奮,她的宏偉規劃是:“要做實體店,馬上有自己的品牌,要在全國各地鋪開……”
然而就在此時,凌宇慧遇到了創業生涯里的第一個坎兒——合伙人的離開。這時她才沮喪地發現,過去一年里,“我不是主導者,只是執行者,戰略方面都是老師在做”,公司的運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時值畢業,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前途,在一家公司里找了工作。家人勸她放棄創業,但凌宇慧不想放棄:“當時去工作時就跟公司的老板說清楚了,我還有另外一份事業,他們很支持。因為老板也是復旦畢業的,過去常來我們實體店購物,大家關系非常好。”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凌宇慧聽一位學長介紹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天使基金”。她決定去申請,然后全身心去投入創業。
這位當年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畢業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畢業生,舊金山大學MBA畢業生,通過自學精通建筑原理、設計和稅法,業余又是大陸數所大學歷史學院的近現代史兼職教授,剛好應了中國能者多勞這句古話,把自己和為他干活的公司都折騰得夠嗆。
潘思源說:“每個人做事,都有不同的方式。我做事的FOCUS(聚焦點)確實與人不同。”他為記者算了筆賬:采用銀行貸款,確能加速資金滾動,但是,如果以月息6。5%。計算,貸款1億元,如果年獲利是10%,則意味著70%以上的利潤要給銀行,此外還要交稅,而貸款人承擔的則是100%的風險。{page_break}
“我每天在這里披星戴月的,憑什么給銀行打工?”他又說,畢業30年間,經歷過金融危機,看見過世界性經濟起伏,“親眼看到首富此起彼落,看人起高樓,看人樓塌了,目不暇接”。因此,采取了現在這種旁人看來很“保守”的方式——不貸款且只搞獨資。
“我是做事業,不是做生意。”他補充道,“很多所謂的總資產數百億,可能是股市里的市值、可能包括大筆的銀行貸款,我相信的是凈資產及穩定的現金收入。”
當然,潘思源也總結自己的經驗:投資的眼光非常重要,而且“該出手就出手”。另外,他堅持只做商業地產且只租不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