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艱辛創業的80末和90后
被學長慫恿創業時,李璟才20歲,剛進入武漢大學的經管系念書。這個過去以男生占多數的專業現在已經接近了男女平等,女生的比例將近一半,她們和其余的同齡女生一樣,也喜歡在網上交友,揣摩怎樣把自己的圖片PS得更漂亮來吸引更多人氣。女生喜歡PS自己的圖片,李璟和其余男生的愛好則是PS各種惡搞圖片,或者做一張搞笑的GIF,圖片是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玩轉圖片也面臨技術門檻,各種圖片編輯軟件的功能越來越繁瑣和復雜,很多人并沒有興趣去一一鉆研。李璟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我能不能做一個傻瓜式的網站,專門幫各種技術白癡PS圖片?
離第一桶金很近
1988年生的李璟有一張學生臉,但體態和說話語氣已經有中年人的影子,商業模式和納斯達克之類的詞匯經常脫口而出。從2007年至今,他營運“傻瓜式網站”改圖網已經有4年多的時間,和各類風投打交道的經歷讓他看上去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改圖網最早的形態的確偏向“傻瓜式”,功能很簡單,提供一些有圖片處理功能的模板,讓登錄的用戶能夠在網站上自行對圖片進行基本的PS處理。一個畢業后創業有成的學長出資幾十萬當作網站的啟動資金,自任CEO,李璟則成了CEO助理。幾十萬的啟動資金對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不算充裕,但李璟和其余團隊成員都是學生,對辦公環境和經濟條件沒有太高的要求,能夠參與創業已經讓他們心滿意足。
和Facebook走了相似的道路,改圖網初期也是在校園里受到關注,它是純粹的工具型網站,不具備社交的特質,但這款工具卻能讓用戶在其他社交網站上吸引眼球,因此在校園內風靡一時。簡單易用是改圖網的特點,也是弱點,它的技術含量很低,很容易被抄襲和模仿,少男少女喜歡用它,消費力高的商務人士卻不一定知道它,何況,改圖網上沒有任何能產生附加值的服務。
“這個問題我們想了很久,不想在第一個創業項目上失敗。”李璟說,盡管運營資金和技術能力都算不上強大,但他一直相信自己的產品能吸引用戶,“用戶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它一直都在,只是要人發現而已”。發現更多的用戶需求促使這群學生必須走出校門去和潛在的客戶打交道,李璟和市場營銷部門的同學拜訪了很多圖片工作室和影樓,希望它們能進駐改圖網,為用戶提供更專業的圖片處理和產品交易。這種改變意味著改圖網要從一個單純的工具型網站變成一個以影像服務為中心的平臺,如果成功,可以形成類似于淘寶那樣的服務鏈。
負責具體商業策劃的是經管系2009級的余方舟,她目前在武漢大學讀碩士。余方舟為改圖網設計的兩個模塊讓這個網站有了盈利的可能,一個是名片設計,改圖網提供各種名片模板,用戶只需在模板上填寫自己的名字等相關信息就能生成一張名片。用戶可以下載模板自己付印,也能由改圖網付印,武漢市內的用戶每印一盒名片,改圖網收取30元費用,如果是其余地區的用戶,則還要收取郵費。這是一個很簡易的服務,和改圖網的大部分功能一樣,缺乏技術含量,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個月以來,我們接到的名片訂單已經超過了100萬單。”余方舟說,這筆錢無法讓改圖網一步登天實現盈利,不過至少有了線下收入。余方舟和她的團隊設計的第二個盈利模塊是影像產品的訂制,用戶可以委托改圖網訂制印有自己頭像的瓷磚、馬克杯等物品,根據材料的成本差異,改圖網從中收取不同的費用。
被學長慫恿創業時,李璟才20歲,剛進入武漢大學的經管系念書。這個過去以男生占多數的專業現在已經接近了男女平等,女生的比例將近一半,她們和其余的同齡女生一樣,也喜歡在網上交友,揣摩怎樣把自己的圖片PS得更漂亮來吸引更多人氣。女生喜歡PS自己的圖片,李璟和其余男生的愛好則是PS各種惡搞圖片,或者做一張搞笑的GIF,圖片是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玩轉圖片也面臨技術門檻,各種圖片編輯軟件的功能越來越繁瑣和復雜,很多人并沒有興趣去一一鉆研。李璟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我能不能做一個傻瓜式的網站,專門幫各種技術白癡PS圖片?
第一桶金需要堅持
YouTube成立時,它只是一個單純的視頻集中地,用趣味吸納用戶,直到被Google天價收購,它的商業潛能才被進一步開發出來。林芳根和林芳本兩兄弟如今也面臨著和YouTube創始人陳世駿一樣的難題,就怎樣將自己的Now.In商業化。
Now.In不為多數人知曉,但它可能是2011年最有趣的網絡應用之一。Now.In是一個集成式的播客平臺,只要將Now.In下載到本地,用戶就能建立自己的私人電臺。Now.In電臺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進行廣播,讓用戶可以實時與他人交流或傳播知識。這個軟件可以測量聽眾的人數并支持雙向通信,把廣播者和聽眾連接起來。簡而言之,只要電腦上裝載了Now.In,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電臺DJ或談話節目主持人。
林芳根和林芳本是臺灣人,哥哥林芳根1989年出生,弟弟林芳本1991年出生,都在臺灣逢甲大學讀書,整個Now.In的運營由他們兩人負責。Now.In的誕生也源自YouTube的影響,按照林芳根的設想,Now.In應該是“聲音界的YouTube,為地球上所有人提供進入在線廣播行業的機會”。
林芳根負責Now.In的商業推廣,而技術層面的所有細節則由林芳本實現,從2009年誕生到2011年年底,Now.In在小眾圈子里建立起了影響力,成為極客喜歡的應用。在2011年年中舉行的臺灣網絡創意賽中,Now.In獲得了“華碩云端服務創新獎”。雖然得到了業內的肯定,但Now.In在具體的應用推廣中仍然遇到很多麻煩,在臺灣網站排名中,Now.In的官方網站排在400名以外。
“用戶增長不理想是我們的最大難題。”林芳根說。他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是:“互聯網上的內容還是強調視覺表現,聲音的吸引力相對來說很弱。”在私人電臺繁榮的日本,Now.In很受歡迎,華人地區中,中國香港的用戶也很多,但在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Now.In的影響力偏小,只在特定的圈子里流行。林芳根說:“和華人用戶比起來,我們在歐美發展得很好,特別是土耳其和德國。”這種用戶分布一方面證明了Now.In是個很贊的產品,一方面也帶來新的問題,在海外受歡迎但在臺灣本土勢弱的產品很難吸引到本地有錢人的投資,Now.In的運營費用仍舊來自兩兄弟的零用錢和打工所得。而林芳本的煩惱在于,Now.In得到了很多歐美大公司的青睞,但出價收購的多,投資的少,有公司愿意出300萬歐元收購Now.In,卻拒絕投資,這讓他們十分無奈。
林芳根也很關注大陸創業者的動向,他曾經上過李璟的改圖網,使用之后還是認為自己的產品更具創意,不過他也羨慕李璟能找到投資人。“目前Now.In的整個團隊就我和弟弟兩個人,我們的財務一塌糊涂,更不用說招人。
”他堅持自己不會出售Now.In,300萬歐元的收購價證明了Now.In有潛在的商業價值,賺到第一桶金只是時間問題。讓他為難的是弟弟林芳本即將服兵役,整個團隊將只剩他一人,日常維護成了一個考驗毅力和體力的工作。
類似的煩惱不是只有林芳根才有,在武漢大學讀碩士的余方舟也面臨學業和創業無法兼顧的局面,而還有8年才能從四川大學畢業的楊嫻睿已經準備在校期間放棄創業。學業和創業,放棄和堅持,這是所有年輕創業者都逃不開的煩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