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我們需要哪種創業領袖
“你覺得是江湖離不開你,還是你離不開江湖?”這是6月2日成都創業大講堂的媒體溝通會上,一位年輕的記者拋給柳傳志的問題。話音剛落,現場就傳出一陣笑聲。柳傳志沒聽清楚,身邊的聯想控股副總裁唐旭東又重復了一遍。
大概只有柳傳志覺得這個問題并不好笑。他說:“聯想跟我相濡以沫,我離不開聯想,聯想也離不開我。到了一定的階段,聯想既能離開我,我也能離開聯想。”
五天之后的6月7日,在接受《創業邦》專訪的當天早上,柳傳志接待了來自日本的NEC董事長,他問對方一個月打幾次高爾夫,對方說一個星期打一次就不錯了。柳傳志告訴他,現在每天早上都和太太去小區附近的球場揮桿鍛煉。“我的幸福標準是把前幾十年的活兒給我減少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柳傳志說,“到70歲的時候,可以接著再減!”
現在的柳傳志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聯想控股的IPO計劃上。“全聯想的人都知道我的興趣點在產業,我們走了一條通過投資積累資本,再扶持新產業的道路。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我們又通過投資,進一步驗證了豐富了我們做實業的經驗,可以更好地通過資金和增值服務,發現和培育優秀的公司和人才。”柳說。
柳傳志現在最大的資本不是錢,而是興趣和耐心。去年他在上海做了一次演講之后,有個開面館的青年給柳的助手寫了一封信,詳細介紹了他的產品定位多么有特色,懇請柳傳志親自去嘗嘗他的面食。沒想到柳傳志不久前去上海的時候真的體驗了一次,在聽了這位草根創業者迥異常人的創業經歷后,立即把他介紹給了聯想投資的負責人。“他這個商業模式的亮點是標準化、快餐化,最重要的是削弱了大廚對面館的控制力。”柳傳志極為認真地向我們介紹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儼然一副投資經理的神情。
扶持創業,是柳傳志認為應該做,并且可以做的一件事,這里頭可想像的空間也很大,聯想每年花1000萬元給中國的優秀創業者免費提供創業培訓,如果覺得項目適合聯想,還可以提供投資。只不過從聯想之星這塊花出去的錢,單筆最大金額不能超過1600萬元。
聯想之所以這么做,首先這里面滲透著一種時代情懷。柳傳志身處的時代被他稱為是“不正常”的時代,隨便一個個體戶就能稱得上是創業者。雖無貶低之意,但眼前這個67歲的老人眼看著26年前一起出來的一批批企業家紛紛倒下,不禁發問,“出了幾個像我這樣的?”由此,他認為,“有沒有導師幫忙,還是不一樣的。”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建慶說:“我在聯想之星上課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創業者很有理想,也很有激情,但是在一個企業怎么樣能成功地認識和操作層面,確實是欠缺。”
而與這些創業者能夠產生連接的柳傳志,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家的一個象征,甚至目前鮮有人敢于挑戰他所達到的一個高度。因此,由他擔當中國企業家的創業導師,無可厚非。尤其在當下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無從分辨誰才是真正的導師,把柳傳志請出來系統性地談論創業和輔導創業,意義非同一般。
一名學員對《創業邦》說,“很多做法我們覺得好像都不應該對外講,但是聯想都愿意拿出來跟我們分享,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將科學家培養成企業家”,這是聯想之星打出的創辦口號。
經過三年的發展,不管是柳傳志還是負責執行的人,已經并不滿足于此。在構建聯想之星的教學大綱時,柳傳志講過一句話,“能不能體現我們帶著他們一起創業的那種感覺?”
“我比較喜歡做事的。全是老老實實的,那肯定我不中意。但是敢把一籃子雞蛋往上砸這種,我也不中意。當年我是拿一筐雞蛋往上砸,那時候光腳沒鞋穿我不怕,等自己都西裝革履以后,就不敢了,所以只能拿20%的東西一把砸上去敢做這件事情,其他的事情我們穩著做。但是你連20%的東西也不敢往上砸,這樣的人,我也瞧不上。”
而在對聯想之星創業培訓教務長周自強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辦聯想大學其實也是柳傳志自己的一個心愿。
在聯想之星CEO特訓班第二期招生尾聲、做第三期規劃的時候,一次內部會上,柳傳志問了一句,“你們到三期能不能開4個班?”這是他希望把聯想之星做大而發出的第一個信號。2010年,聯想之星孵化器作為聯想控股的其中一大業務板塊被確認下來。老柳說,“現在畢竟時間還短,聯想之星才做了三年,我相信我們五年、七年做下去以后,影響會越來越大。”
他口中的影響,陸剛的理解是,“確實幫助創業者從零變成一個很好的企業,證明聯想之星這一套是行得通的。”
所以,聯想大學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空中樓閣。聯想之星已經連續舉辦三期CEO特訓班,從第三期開始擴展到兩個班,共計69人。與此同時,還有在全國各地的創業培訓基地、創業大講堂等短期項目,囊括了創業園區、媒體、投融資、中介機構等資源的創業大聯盟也在醞釀籌備之中。
從成都創業大講堂回京后,柳傳志總算找出一個空閑,跟聯想之星的人坐在一起開會,聽他們講對未來的戰略想法。走進會議室,他就笑稱,“今天跟咱們自己人開會,特別輕松”。會后,請大家去吃倪氏海鮮。周自強說:“下面人能干,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周全,不用他操心了,他就特別高興。”
周自強曾是柳傳志的英文翻譯,對于這個老部下,柳傳志經常調侃上幾句。“今天你在聯想之星做得有滋有味的,做著做著沒準就想,干脆辦一個聯想大學得了,對外收費,你要真的有這個本事,我就全面支持,就把它(聯想之星)變成一個獨立的公司了。”這是柳傳志一時興起的玩笑話,但也隱含著他對大聯想的一貫哲學:平臺足夠大,只要有夢想。
柳傳志依然愛看書,準確地說,是愛聽書。他經常讓助手把有聲內容下載到播放器里,在飛機上享受“閱讀的快感”。最近他遇人便推薦的兩本書分別是《侯衛東官場現形記》和《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前者講如何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后者關乎國家命運和改革。
7月份柳傳志還要做一個演講,主題是:什么是帥才,怎么叫會干活兒。他說:“我自己把它捋一遍,這些事情我做著有興趣。”
對話柳傳志:將才與帥才
“大勢來了,豬都會飛;但風一停,豬就會掉下來!”
《創業邦》:最近一段時期,中國創業市場無論是融資還是IPO,都特別火,以致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大勢來了,豬都會飛”你覺得呢?
柳傳志:大家都是憑本事IPO,除了互聯網的這塊東西我說不清楚以外,其他的都是憑本事上去的。
只不過現在創業板的市盈率確實太高,高到可能早晚要受一次重創。
沒錯,大勢來了豬都會飛,但是風一停豬就得摔下來。我們希望放出去的一個東西,在天上是真飛的。機遇好可以上去,但是你的業務可能會直線下來,股價就往下跌。因為很可能就會被別人超過,或者被別人的新產品取代,然后你就一籌莫展,就摔下去了。那幾年,我記得報紙上不斷地登(廣告),做DVD的,還有賣酒的,靠打廣告出名。但是到最后,真要這一項被人超過去,就什么都不會了,那就是完全憑機遇。
像屋頂圖一樣,地下的基礎牢靠,房頂那塊也是需要去鉆研的。房頂是指運作中的這些管理,比如像采購、研發,都是需要細細鉆研的。
最近我遇到過一個做食品行業的人,他到上海的時候,正好上海做豆腐的事兒被曝光。上海人吃豆腐不像北方是用鹵水點的,而是用石膏點的。被曝光的就是醫院里邊還帶著血的石膏,就拿去做豆腐了,把上海人惡心得不行,那段時間就全不吃豆腐了。結果這個小伙子一下看見機會了,自己弄了點錢就開了一個門臉,全透明做豆腐(的過程)。他從韓國那兒買了一個圖紙做了一個豆腐機,就開始設計做豆腐,結果買豆腐的人非常多。可是這種方法畢竟賺錢慢,他就干脆去賣豆腐機了。后來這個行業被溫州人搶走了,成本比他還低。不過他一轉手又做別的去了,做得也非常好。這種人就是腦子轉得很快,能抓住機會,后來他做新領域的時候,事情想得非常之透徹,發展前的每一步都想得很明白。所以,如果有這種特殊的人,其實(聯想之星)也可以收的。
《創業邦》:這種類型的創業者是不是有點像早年的史玉柱(博客)?
柳傳志:他是靠機遇上去的,但是他認真地去研究、發掘各種產品。腦白金確實還真是好藥,我太太堅持在吃腦白金,對睡眠有很大好處;我妹妹在美國長年大便不通暢,吃了藥確實就好。但是,它的廣告確實有點讓人煩(大笑),后來都說是假的,其實不是這樣。后來,他一轉行去做游戲了,做完游戲他又發現別的機會。他現在最大的收入是銀行的投資。所以老能捕捉機會的人,就不能認為他就是在等著機會。這也是一種特殊的人才。像他就屬于一種俠客行為,練的是火眼金睛,一眼看出好東西。
史玉柱這種創業者(身上)很多東西都有著他典型的性格特點。所以真的做成大事情的人,非要給他舉例說別人怎么怎么,他可以去學,但是他性格中的某些東西是改變不了的;也許楞去學本來不適合的東西,他將來就什么都不是。讓史玉柱來辦一個咱們這個東西(聯想之星),可能他就不行。
《創業邦》:有的人創業適合做“將才”,而有的人天生就是“帥才”,你怎么區分這兩種創業者?
柳傳志:帥才實際上就是他想辦多大一個公司,這個目的他必須弄得很清楚。而且這個目的應該很高,不應該是簡單地開一個店或者辦一件事,他一定是有愿景的追求,而且能分清楚分幾步到達:第一步大概到達什么地方?然后走什么路能夠到達?在走這個路的時候,大概有幾個環節,每一步都怎么走?中間的幾個環節是不是需要同時開動?因為這里面有好些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