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要多學管仲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字仲,謚曰敬,故又稱敬仲,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是圣人,因為實用
中國春秋時期遠比孔子高端的是管仲,那個時代,他就是孔子崇拜的圣人。
史載,管仲注重經濟救國,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
管仲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改變了世族分封與霸權的弊端;
其次,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是漢朝科舉制的發端;
第三、改革稅制: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是土地級差稅的始作俑者,比馬克思的要早1000多年;物業稅人家2600多年前就開征了;
第四: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朱總理就是學的這招;
看上述改革,其實質就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不數年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在外交上,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看看,孔負責都自嘆弗如。
管仲是首先倡導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孔子覺得好,就學了,是師承,但是只學了一半。管仲被齊桓公所重用,又被各諸侯國所欽羨,因為他懂這些軟性的東西,更懂硬性的實物!他的能力知識素養太全面——超級復合型人才。
他的思想緊扣時代脈搏,切合組織的發展階段與需要——濟世人才就是這樣,永遠都是務實,注重實效。所以,他不難發現: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怎樣治理國家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工程,它包括太多的領域和系統,意識形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孔子當然不懂。{page_break}
那個時代的國家機構又不可能有那么細致的分工和研究機構,所以高端人才必須是全能的高超的——這才是真正的治國型人才。
管仲是集大成者,國際化、本土化、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實際而且實用,因此產生了實效。管子的老辦法土辦法洋辦法層出不窮,智謀權謀陰謀,樣樣精通,既有各種成型的具體方案,也可以不斷出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中庸之道”、道德倫理范疇的理念信條,太全面了!實用又高深,卻又不自命清高,而是與社會習俗巧妙嫁接,以達到教育國民,有效實施的目的。不佩服不行;
管子是個杰出的公司從一個中等企業做成了行業領袖和世界500強,在職場里混,這個部分是最成功的,值得稱道的!做職業經理人,就要學學管子,勵精圖治、建功立業,科學前瞻、務實高效,通權達變、不玩虛的,注重結果!比照孔子和管子,孰高孰下,一目了然了!
回想20年前我華夏三角債橫行,國民和企業怨聲載道不堪其壓,李朋鳥領導的內閣折騰兩年,出政策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后鄧公調任朱總為副總理,去東北一個月就知道方法,三個月就是清理完畢,這就是方法決定成敗的典型范例,也是專業官僚比政治官僚的優勢;--此為他話,不做贅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