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職場刮“裸辭”風 是跟風還是理性?
“裸辭”正成為最近流行于職場的熱門詞匯。
所謂裸辭,簡而言之,就是還沒找好下家就辭職。不找后路,意味著離開的決然。因工作壓力身心疲憊達到了極限,或長期缺乏工作幸福感,選擇裸辭的白領正在增加。裸辭,正成為白領群體中的流行詞之一。
從2010年開始,“裸辭”瞬間席卷整個職場,甚至一度與“橡皮人”、“蟻族”等被評為2010年度十大職場熱詞。
而今年,“裸辭”似乎更流行,據相關調查顯示,職場中有近五成人“裸辭”跳槽,工作壓力大,缺乏幸福感;工作太枯燥,不能實現抱負;工作節奏快,身心俱疲;人際關系復雜,無法適應等諸多因素都成為職場人毅然“裸辭”的導火索。
然而,“裸辭”這種不留后路的選擇是灑脫還是沖動?是跟風還是理性?每一個想要有所變動的職員背后,都可以率性地“裸”一次嗎?
2011,“裸辭”在飛
“我裸辭了!”小康(化名)此時正略帶興奮地發消息告訴他周圍的朋友,他剛剛把公司老板炒了魷魚。
小康,西安某廣告公司的設計總監,大學畢業五年,屬西漂一族,有幸成為今年裸辭大軍中的一員。“太爽了!終于可以從電腦和無止境的加班中擺脫出來了。”這是小康辭職的理由,在廣告界混跡了這么多年,雖然說薪水還算不錯,但是工作壓力可想而知,急于想擺脫的小康坦言想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
辭職后,小康打算出去走走,然后回來開一個自己的咖啡店,每天喝喝咖啡,讀讀書,與朋友聚會聊天,閑暇時就背上背包到處走走,這是小康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我第一站是去麗江,這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事實上,像小康這樣選擇“裸辭”的白領還有很多,小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裸辭現象更是比比皆是,2011年,裸辭已然成為職場跳槽的關鍵詞。
據媒體報道,日前某連鎖人才市場發布的“金三銀四職場跳槽”調查報告顯示,在近5000名被調查的求職者中,逾五成人為“裸辭”跳槽,這和以往以“騎驢■馬”式跳槽為主的情況大相徑庭。
此次歷時2月的調查,共回收了4313份有效樣本,調查區域涵蓋東莞、佛山、中山、江門、武漢、長沙、郴州、寧波、重慶、南昌、西安共計11個城市,調查對象是上述城市參加某人才市場現場招聘會的求職者,學歷以大專和本科為主。
調查發現,先辭職后找工作的“裸辭”者高達52.42%,這和以往職場人盛行的“騎驢■馬”情況相去甚遠。而表示“有職,想跳槽”及“有職,想看看行情的”,分別占13.17% 和7.25%。
根據以往調查,春季跳槽以“騎驢■馬”者居多,一般占到3成左右。而今年,“裸辭”成為跳槽主流。從求職行為的調查分析來看,很多被訪者都有一定工作經驗,并非屬于盲目跳槽族。
“裸辭”族成為跳槽主流,與今年開春各地缺工狀況進一步加劇有關。在第一季度,工作供不應求,工作相對比較好找,求職者的“籌碼和隨性度”比較高。不少被調查者表示“如果找工不順利可以換個城市,跨省流動都可以考慮”。
裸辭風,裸辭瘋?
職場裸辭風正流行,工作不快樂的你,是否也常常想要鼓起勇氣,選擇裸辭呢?
因工作壓力使得身心疲憊達到了極限,或長期缺乏工作幸福感,或其他的一些個人原因,選擇裸辭的白領日益增加?,F代人做事果斷決絕,毫不拖泥帶水。既然工作不快樂,辭職后再另尋他處又何妨?
Mary原來是一家咨詢公司的媒體聯絡員,一年半前裸辭。
“當時,我工作已經5年多了,公司的情況不是很好,業務不景氣,公關費用很少,沒多少事可做。新來的頭兒不太容易相處,每天看他的臉色,工作上又出不了成績,老公就建議我休息一陣子再說。”
于是Mary在前年12月的最后一天,既沒找好下家,也沒找獵頭幫忙,就寫了封辭職信給老板,老板形式性地說了幾句遺憾的話。第二天,她就跟公司說拜拜了。
“辭職之后的感覺很好,整個人一下子輕松很多,好好休息一下的感覺也很棒。”不過,Mary差不多休息了半年后,又開始覺得無聊。沒有孩子,呆在家里不充實,于是老公鼓勵她開網店做SOHO,現在Mary已經有了自己的網店,很自由,經營狀況不錯。
然而,對于Mary的這種行為,并不是所有人都贊成。不計后果的“裸辭”,是奢侈還是無奈,恐怕要見仁見智了。
馮先生,28歲,公關公司項目執行,雖然每次工作壓力達到極限的時候,裸辭的念頭都會在他腦子里閃來閃去。但到目前為止,還只是想想而已。“裸辭也是要有資本的,起碼,短期內你要不愁吃穿。”
“對于我這種工作沒多久、沒什么經濟基礎的人來說,裸辭只能是一種奢侈。”馮先生說。
的確,“裸辭”也并非是想做就能做的,沖動之下遞出一份辭職信很容易,但是辭職之后帶來的后果卻并非是所有人能承受的。
如果沒有一定經濟基礎,一旦不能立即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那么裸辭就只能是一種奢侈,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拮據,長時間找不到如意工作帶來的煩燥、惱怒。這樣的“裸辭”似乎只是呈了一時的意氣而對自己絲毫沒有好處,所以凡事要三思。
如今,“裸辭”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重視內心感受的職場人的選擇,都懶得騎驢找馬,先辭了再說,但“裸辭”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面對經濟壓力、重返職場的壓力等,“裸辭”比拼的不是膽量,而是“裸辭”后的心態。
裸辭,不要成為裸奔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裸辭”現象,專家則建議“裸辭”需要理性對待和思考。
作為職業規劃師,閆嶺也曾是“裸辭”一族。4年前,她辭去某著名外企市場部經理工作,從大連來到上海。在辭職“空白期”內,她參加了職業規劃師的培訓。半年后,她確定這是她的興趣和能力所在,于是重新出發,目前已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
已過而立之年的閆嶺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年輕人,“裸辭”不是不可以,但最好能在“裸辭”前,有一個明確的職業方向和職業規劃,將這段“職業空白期”轉變為真正的“裸辭蜜月期”,從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今,“裸辭”現象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開始重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快樂和追求,而不只局限于薪水、職位等因素。“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進步。”閆嶺說。
雖然部分“裸辭”行為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但也有些是內外矛盾刺激下的沖動。從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來說,“裸辭”的利弊各半:利好的一面是,可以脫離當前的壓力狀態,擺脫束縛,給心情放假,對身心健康有幫助。
不利的一面是,當度過一個月或幾個月的“蜜月期”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會驟增,如 經濟壓力、家庭壓力以及對未來的迷惘與痛苦等。另外,一個習慣了群體和團隊生活的人突然間變成了“獨行俠”,缺少社會活動,容易產生孤獨感。
對大部分職場人而言,“裸辭”畢竟只是暫時逃避壓力的方法,最終還是要回歸職場。因此,當情緒激動時,盡量不要急著作出重大決定,最好先作一些深入的思考。
比如,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職業規劃。有了規劃之后,可以好好地利用這段職業空白期,在調節身心的同時,深度思考自己長遠的職業發展,做好再出發的準備,以免在將來的工作中再次遭遇身心俱疲的困惑。
對于已選擇“裸辭”的人,要注意重返職場的時間。通常而言,離職后3個月以內是重新就業的黃金時期,3個月后尚未找到工作,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超過6個月,基本上已達到心理承受的極限,很多問題會一一迸發,對職業發展十分不利。因此,“裸辭”需要理性對待,否則就可能成為一場職業“裸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