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將情感認知注入手機內部元件
蘋果周三發布的iPhone 5s表明,連續多年推出令人驚嘆的重磅產品后要繼續帶來令人驚艷的創新是件多么困難的事情。該新產品配有指紋識別器和64位處理器,但依然未能像最初幾款iPhone那樣在亮相后引起華爾街的歡呼雀躍。
2007年橫空出世的第一代iPhone憑借多點觸控屏幕和蘋果直觀易用的iOS系統席卷全球,而近年的高端智能手機則鮮有令人稱奇的突破性元素,取悅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不少華爾街人士都擔心實質性的智能手機創新正在枯竭。
創新方向
iPhone 5s內置的新型芯片M7則為蘋果和其它科技公司的工程師指明了未來的創新方向。
M7及三星使用的類似芯片可幫助智能手機廠商向專家所說的情境計算(或感知計算)邁進。情境計算是一種新興趨勢,可讓智能手機及其它設備持續整合來自攝像頭、麥克風和其它傳感器的數據,進而能夠持續實時監測用戶所處的情景,相應智能響應他們的需求。
當前很多手機上的陀螺儀、氣壓計、麥克風和無線電芯片都能夠追蹤位置、方位和方向——對用戶本人在任何時刻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
M7協同處理器旨在處理來自iPhone傳感器的數據,耗電量比手機主芯片處理相同數據時要少。這打開了開發者開發更多利用或者持續利用手機傳感器的應用的大門,這是邁向提升情境計算小小的但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們正從收集數據的純計算轉向收集數據并進行運算的智能系統。”Gartner分析師塞吉斯·穆歇爾(Sergis Mushell)說道,“不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克萊分析師布雷恩·柯蒂斯(Blayne Curtis)指出,三星Galaxy Note 2和Galaxy S4采用的是愛特梅爾公司(Atmel)生產的傳感器處理芯片,這類芯片將會在高端手機中普及開來。
現有啟示
智能手機已經給情境計算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啟示,雖然該技術尚未成為吸引消費者的一大賣點。Android手機現在就能夠依據用戶的位置、使用習慣、交通狀況和時間點來給出地圖導航指示,引導用戶到達家、辦公室等不同的地方。
摩托羅拉移動的Moto X智能手機也配有“隨時待命”的麥克風。
除了智能手機之外,半導體公司們也在研究綜合利用傳感器和芯片在腕帶、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中提供更加高級的體驗。使用傳感器的消費者產品包括追蹤運動相關活動(跑動和步行距離、心跳、睡眠等)的腕帶。
周一,英特爾公布,它正在研發面向可穿戴設備的超小、超低耗能的新芯片。計算公司們也在將情境計算推向醫療設備,使得該類設備能夠幫助監測病人的狀況,在其身體狀況出現變化時及時給醫生發出預警。
更好地整合運動和方向的傳感器與“隨時待命”的麥克風及更多的個人數據,可助智能手機準確追蹤人們的位置和活動,能夠隨時隨地提供意見和解決方案滿足他們的需求,如購物或者趕火車的時候。
新型芯片
運動傳感器公司InvenSense計劃數年內推出可檢測海拔高度變化的芯片,該產品甚至可檢測你在上大樓電梯時的海拔差異,可為在屏蔽GPS衛星的摩天大樓提供室內導航。
花旗分析師格倫·楊(Glen Yeung)7月下調了高通的股票評級,原因是擔憂智能手機行業創新乏力。他指出,對于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整合芯片與其它元件對手機創新的重要性要大于單純引入新硬件。他還稱,硬件正處于商品化。
高通CEO保羅·雅各布(Paul Jacobs)則有不同看法。他說,認為零部件已經足夠好的投資者都是錯誤的。
“我們正在就圍繞你的周邊環境提供提醒和發現的數字第六感創意專門打造新型無線電芯片設計。”雅各布近期向媒體表示。
英偉達也表示,未來的移動設備游戲將利用攝像頭和其它傳感器引入浸入式體驗,使得玩家所處的環境成為游戲的一部分。
“終端用戶必須要有更好的體驗。如果你只是提供新芯片而沒有基于它開發軟件,那終端用戶將看不到任何的體驗區別。”移動產品營銷總監麥特·伍布林(Matt Wuebbling)指出。
博通也在研究提升無線電芯片與GPS衛星和傳感器之間的交互。
“未來將會出現新式網絡連接技術、更加強大的設備、傳感器整合以及針對可穿戴設備的整合。”博通CEO斯科特·麥格雷戈(Scott McGregor)近日表示。
“現在還不是關閉專利局的時候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