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注冊戶”審批應掌握主動權
時間就是金錢,此前創業者為了盡快開門營業,大多都是加足馬力第一時間去辦理審批。而當時部門程序的繁瑣,審批的漫長飽受公眾詬病。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降低了門檻,壓縮程序,給創業者帶來了福音。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注冊戶與部門似乎徹底換轉了角色。現在,部門眼巴巴地等候,注冊戶就像“爺”,你急他不急,不管審批不審批,就管自己開門營業。部門除了發通知、隔空喊話,接下來還將去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地去查。
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怎么行?
其一,這給部門增添了無限的工作量,雖然這是群眾路線的切實實施,深入基層改進作風,然而,部門總共就這么些“兵力”,如果就這個關卡就投入大量的人力與時間,那么勢必會對其余工作造成沖擊,顧此失彼不是好事。
其次,環保審批不是走過場,它關乎到環衛工作,更影響民眾的健康。假如某些店家或企業在這方面不達標,跟審批打游擊,那么,消費者身心健康或地方的環保指數就會受到影響。拖延的時間越長,潛在的危害就越大。
制度改革讓創業者受惠是好事,但是,不能讓他們的利好建立在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同樣,也不能讓小群體的便捷建立在損害環境質量的基礎上。那樣,好政策就會有嚴重副作用。制度改革的目標是降低創業門檻,為創業者提供方便,并不是降低環保等各方面的標準。該要的審批必須要,且必須快!
當然,部門對于耍賴皮的注冊戶,也不是沒有絲毫辦法。比如,注冊戶相關信息都會傳到平臺,給予信譽曝光。如果耍賴皮的注冊戶實在多,而且規勸之下不見改正,那么這個法寶當然應該利用起來。但應該注意的是,某些注冊戶的眼光未必會放那么遠,或者某些創業者頗有些“神通”,他們對信譽的概念并不強烈,那這個法寶也可能有失靈的時候。筆者以為,率先給業者營業證,這已經是提供了方便,給予了利益,那么,對于接下來的審批,部門不該任由拖、任由賴。部門不妨考慮出臺細則給予注冊戶壓力,比如,拿到營業證后設置一個時間段完成環保等審批,逾期者給予經濟或其余方面的懲處,如果賴皮算賬就在眼前,注冊戶還會那樣優哉游哉嗎?
說到底,喊注冊戶審批,執法管理部門應該充分掌握主動權,這樣才能讓好政策避免壞因素的入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