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專家張力:腫瘤藥物相關審批大幅提速 國產創新藥價格優勢明顯
近兩年,免疫治療受到高度關注,相關臨床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都是熱點話題。免疫療法中涉及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正是通過調節自身免疫系統的功能達到抗腫瘤目的。
免疫檢查點是人體正常存在的免疫功能調控點,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維持在平衡的狀態。免疫系統包括一對檢查點:PD-1和PD-L1,免疫細胞表達PD-1,腫瘤細胞表達PD-L1;兩者結合,腫瘤細胞即被識別為正常細胞,人體的免疫細胞不會對腫瘤進行攻擊,腫瘤細胞借此逃離免疫系統的攻擊。PD-1抑制劑通過阻斷PD-1與PD-L1的結合,恢復人體的免疫細胞的活性,從而殺傷腫瘤細胞。此類PD-1抑制劑在全球已經有數個品種,在多個瘤種的適應癥中都獲得了批準,隨著國產創新藥以極高的價格優勢入場競爭,更多適應癥拓展也逐步進行中。
8月8日,2020年第21屆世界肺癌大會主題論壇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專家張力以口頭報告形式公布了ORIENT-11研究期中分析結果。ORIENT-11是國內首個免疫聯合化療用于一線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研究。研究顯示,達伯舒聯合化療顯著降低疾病進展風險,與其它PD-1抑制劑比較,風險比甚至更低,同時達伯舒聯合化療可快速達到腫瘤緩解。
PD-1適應癥拓展
《21世紀》: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國產PD-1在相關癌癥適應癥上的臨床試驗情況?
張力:這次我們進行的這個臨床試驗圍繞的是信迪利單抗,也就是達伯舒。達伯舒是一款抗PD-1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在國內已經獲批上市,獲批的第一個適應癥是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這次研究,主要針對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同樣是跟化療聯合的。
肺癌的組織學類型主要包括腺癌跟鱗癌,腺癌跟鱗癌所用的化療方案是不一樣的,我們這次的研究是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也就是以腺癌為主,是免疫治療聯合化療,跟單純化療做頭對頭比較。這個研究在全國的48家中心開展,研究入組時間接近一年,大約從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全國總共招募了397例患者。
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單純化療加安慰劑,另一組是化療聯合達伯舒,治療一直持續至患者達到疾病進展。為了保證臨床試驗的科學性,本研究設計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也就是說對研究者和患者雙方都是設盲的。
這個臨床試驗實際早在今年1月份已經宣布,期中分析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盡管當時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但已知獲得了一個陽性的結果,即達伯舒聯合化療組是明顯優于單純化療組的。
現在我們知道,達伯舒聯合化療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是8.9個月,也就是從治療開始接近9個月腫瘤都不進展;而單純化療組的患者,治療到5個月就進展了;聯合治療組的無進展生存時間延長了將近4個月,腫瘤進展風險下降了52%,風險比是0.482,同時達伯舒聯合化療可快速達到腫瘤緩解(至腫瘤緩解時間【TTR】 1.5m Vs 2.6m),這是非常好的陽性結果。
《21世紀》:將來我們也會有更多的研究,應用在其他惡性腫瘤方面嗎?另外,藥品監督局最后能批下來,大概得多少周期?
張力:這個要看研究最終的結果。因為我是研究肺癌的,據我了解,達伯舒這個產品在肺鱗癌的研究也是陽性的結果,也在準備報批適應癥的過程中的,最終結果還沒有出來,但研究終點已經達到了。鱗癌的研究結果比腺癌稍微晚一點出來,所以毫無疑問,達伯舒也有可能會獲得鱗癌的適應癥。
以后還會有其他的不同瘤種,當然也有可能做出來其他瘤種是陰性的結果。
眾所周知,國產藥的價格會便宜一些,拿達伯舒來說,目前的價格是5600元左右一個療程,而進口藥的平均價格大概是3萬元左右一個療程。而且,達伯舒是目前國內獲批的PD-1抑制劑中唯一一個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
這一點上來說,擴大達伯舒的適應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它的價格比較親民,是能普惠老百姓的,5600元一個療程的價格比進口免疫藥物、化療藥物都便宜了,也就是說能夠讓老百姓能用得起了。如果這個藥物針對更多的瘤種是陽性結果,價格又便宜,毫無疑問會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新藥審批加速
《21世紀》:最后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準,使用于肺癌患者大概多長時間?
張力:我們現在還在等待核查。數據交上去之后,國家藥監局有數據的核查,然后還有生產基地的核查,這兩樣完成了以后,一般情況下核查通過以后的三個月左右會拿到批準,所以預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有可能拿到國家的適應癥的批準。
現在還在等待核查,因為疫情,時間表都推遲了,我們也很期待這個藥物能夠盡快獲批適應癥。但是,這個研究結果發布以后,也為臨床上藥物的使用提供了更多證據。此外在適應癥獲批之后,還需要有國家談判才能進入醫保。但是,這個研究結果對老百姓來講,一定有所幫助。
《21世紀》:患者在選擇藥物的時候,如果這個適應癥還沒有拿到審批,可以用藥嗎,有這種超適應癥使用的情況嗎?
張力:這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超適應癥的使用,其實在中國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國家實際上是有兩個目錄,一個是適應癥的目錄,是國家藥監局審批的,還有一個是醫保的目錄。在國內,如果一個藥物已經有了某個適應癥,但沒有進醫保,患者能用,但就是自費用了。
這個時候,價格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了,如果你價格便宜,愿意自費的患者就多。還有一種情況是研究結果出來了,但適應癥還在核查過程中,這種就叫超適應癥,目前來說,超適應癥的適用只要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是合規的。藥物滯后,但人命不可能等,從這個意義上,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有了可靠的研究結果,藥又可以買到,只不過適應癥尚未獲批,自費患者是可以用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唯一的問題是有一種情況,這個藥物進了醫保,醫保目錄里有,但沒有相應的適應癥,這種情況下,給患者用藥的時候,醫生的責任在哪?現在用藥的時候,醫生是需要勾選這個患者是不是可以報銷的,要勾錯了,責任就在醫生這里。醫保核查就是核查是否有不應該報銷的項目被勾了報銷。從這個意義上講,患者自費使用是沒有問題的,醫生一定要對適應癥把關,不能勾選醫保。但是同時,患者的充分知情是十分重要的。
《21世紀》:你有沒有感到目前國家對腫瘤藥物相關的審批政策的加速?跟之前對比,可能會加快了有多少的速度?
張力:確實能感到目前新藥的批準速度是明顯加快了。大概在5年前,保守計算我們平均落后美國或者歐美國家的時間是3-5年,個別產品要落后10年,就是國外批準了,十年以后才進入我國。舉個例子,就是有一個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叫做地諾單抗,今年才在國內獲批,美國是2004年就批了,這個藥物來說,落后了接近15年,還有HPV疫苗,落后了十年。
2018年底,K藥拿到肺癌適應癥獲批,假設我們今年年底能拿到達伯舒的肺癌適應癥,這就跟K藥的時間差追平不到2年,加速還是很明顯的。
以往出去境外買藥的人,特別是毗鄰港澳,去港澳買藥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少了。甚至在國家談判以后,現在是港澳的患者來我們這買藥,因為我們更便宜。我們還是感受到在這個領域,國家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臨床試驗這一塊,藥物審批是一個方面,臨床試驗審批是另一個方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