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公司理財的行動指南
金融市場作為企業資金融通的場所和聯結企業資金供求雙方的紐帶,對企業財務行為的社會化具有決定性影響。金融市場體系的開放決定了企業財務行為的開放性。企業理財以資金運動為對象,而資金運動是對企業經營過程一般的與本質的抽象,是對企業再生產運行過程的全面再現。于是,以資金管理為中心的企業理財活動是一個動態管理系統。
企業理財圍繞資金運動展開。資金運動作為企業生產經營主要過程和主要方面的綜合表現,具有最大的綜合性。掌握了資金運動,猶如牽住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牛鼻子”,“牽一發而動全身”。綜合性是理財的重要特征。
在今天,企業的財務經理總將“資金緊張”掛在嘴邊,并常常為籌資疲于奔命,認為企業的理財目標就是籌資,只要籌到資金便是見到了效益。但事實上,很多企業的資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營運資金以及保值增值的能力。這必然導致優質資產少,劣質資產多,資產流動性差,變現能力不強。一個企業應擁有多少資金,必須與其自身的經營規模、投資方向相適應,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資金而盤活存量資產,往往是其經營失敗的禍根。
另外,任何從籌資渠道融來的錢都不是免費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因為資金的提供者總要獲得期望中的收益。企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或投資收益遠低于籌資成本時,不如不籌資。“企業是在為銀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某些經營者的這種狀態。
不少企業的大股東將股權融資視為“不需要還的錢”,這是因為小股東對公司的經營和分紅都沒有發言權,但這種轉型期的特有現象不會持久。而歐美成熟企業在融資中嚴格遵從所謂的“啄食順序”:先內部融資后外部融資,先債權融資后股權融資。因為股權融資必須讓渡公司的一部分控制權,綜合比較是最昂貴的融資方式,越是效益好的公司越應當避免這種融資方式。
舉債經營的另一個好處稱為“稅收檔板兒”。各國的稅收法規都允許企業將債務利息在稅前扣除。假設某公司以自有的1億元作為流動資金,當年取得2000萬元稅前利潤、需交納所得稅660萬元,稅后凈利潤為1340萬元。如果該公司舉債1億用作流動資本,當年息稅前利潤達4000萬元,支付年息500萬元(產生165萬元的“稅務檔板兒”),需交納所得稅1155萬元,稅后凈利潤為2345萬元。
但舉債經營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一旦企業通過舉債獲得的資金所創造的利潤連債務成本也負擔不了,企業就會面臨相當大的還款壓力,甚至被逼破產。還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因市場變化公司本年沒有利潤,如果年初舉債1億元就不得不償付500萬元利潤。所以,一般公司都會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50%以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