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產業鏈追蹤:最高 棉農最虧
受天氣影響,2010年是近年來棉花播種最晚的一年。在全國四大棉區之一德州,棉花播種剛剛結束。
從2009年國慶節開始,棉價像脫韁的野馬,勢不可擋。目前德州棉價已突破4元/斤大關,升至歷史最高峰。然而,高走的棉價并未換來棉農種植熱情。在糧價、菜價節節攀升的挑戰下,德州當地棉農開始棄棉。今年德州棉花種植降至十年來低谷,這反過來進一步推升了棉價。
而高漲的棉價已經開始傳導至下游織布、服裝產業……
兩難的棉農
5月,是棉花播種的季節。往年的這個時候,棉農手中的棉花早已售罄。而今年直到5月24日,趙志民才開著農用三輪車、頂著烈日前來售棉。
趙志民是德州武城縣老城鎮趙莊村人,家有兩畝地,全部種植棉花。去年,趙志民家兩畝地共采摘了800多斤棉花,比往年少了五分之一。但用他的話說,這800多斤棉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寶貝”。
德州是中國四大產棉基地之一,棉花種植面積占美國棉花總種植面積一半以上。去年9月本是棉農收獲的季節,但持續多天陰雨天氣使得德州棉花減產20%以上。而棉價也從2009年國慶開始,一如脫韁的野馬——籽棉從3.1元/斤,一路飆升至今。
趙志民指著車斗后的棉花說道,“看著棉價一升再升,周圍村子里的棉農大多不愿出手,春節前籽棉已漲到3.6元/斤,這是種棉十多年來少有的高價了。”于是,趙志民就賣出了300多斤。而如今,他覺得有些后悔了,因為棉價已暴漲至4元/斤左右。
賣與不賣,這個問題半年來始終在困擾著趙志民一家。為此他還跟老伴吵了一架。
趙坦言,棉價接連漲了這么多天,他還是第一次遇到。眼看著,棉價沖破了4元/斤大關,漲至歷史最高點,趙志民又坐不住了。與同村的棉農商議過后,盡管很多棉農仍然抱著不放,但他覺得應該把剩余的400斤全部賣掉。
不過,瘋漲的棉價并沒有讓趙志民和同村的棉農們堅定種棉的決心。4月底播種前,趙志民家甚至一度打算改種辣椒。
趙志民算了一筆賬,去年每畝地共收籽棉400斤,即使按照每斤4元的高價全部售出,一年有1600元的收入。但是,種棉機械作業率低、勞動用工多,4天就要灑一遍農藥,此外還要施肥、澆水、采摘、除草等。農村勞力大多外出打工,雇人打理的成本較高,每畝純收入僅有千元。
武城縣是辣椒的主產地,今年辣椒價格較高,每斤7元多,按平均畝產700斤計算,畝產值5000元左右,扣除種植成本450元和雇人采摘成本300元,畝純收入4250元,比種棉多收入3000元。
“即使種糧也比種棉收入高。”趙志民訴苦道,他弟弟家每年種一季小麥(平均畝產1000斤)、一季玉米(平均畝產1100斤)。由于種糧機械化程度高、勞動強度輕、用工少,每畝凈賺1300余元,比種棉多收入二三百元。
趙莊村近二百戶村民,本有60%以上為種棉戶。村里已有不少農戶改種辣椒或糧食。趙志民表示,今年究竟是種棉花還是種辣椒著實讓他為難了好一陣子。不過最后他還是認為,今年辣椒的價格高是與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有關,未來很難維持高價。而種棉畢竟有十多年的經驗。
趙志民的經歷只是德州棉農的一個縮影。根據德州市棉花協會的統計,德州原本棉花面積近300萬畝,受2008年棉花價格低迷、農資價格較高、植棉比較效益下降等因素影響,2009年植棉面積減少到232萬畝,比上年下降19%。截至2010年5月,德州棉花播種全部結束,植棉面積再次下降10%,為210萬畝,降至十年來最低點。
德州市棉戶協會秘書長馬俊凱指出,今年菜價、糧價的攀升,使得棉農改種現象較多,植棉面積下降了一成。而種棉的減少反過來又會推升棉價進一步高漲,預計今年棉價很可能會繼續攀升。
面對著供需缺口的進一步放大,中儲棉信息中心運營總監梅詠也在日前召開的山東棉花論壇上表示,2010年中國進入了高棉價時代。
惜售與搶購
趙志民把棉花賣給了武城銀海棉花加工廠,根據棉質的優劣,銀海棉花加工廠以每斤3.9元的價格將其400斤全部收購。
武城縣銀海棉花加工廠始建于1997年,擁有棉花加工、脫絨、榨油、深加工設備,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員工210人,年收購加工皮棉5000-8000噸,創產值1.2億元。趙志民的籽棉出售給加工廠后被加工成皮棉銷往安徽、江蘇的紗廠。
負責收棉的邱經理告訴記者,對于加工廠來說,上游——今年棉花減產、農民惜售,各大加工廠面臨原料不足的窘境;下游市場——皮棉的價格已由每噸1.3萬元飆升至1.78萬元,上漲了三成以上。這又吸引著加工廠瘋狂搶購。
武城縣楊莊鄉有著德州最大的棉花市場,這里及周邊有著棉花收購加工及深加工企業286家,銀海棉花加工廠即是其中的一家。{page_break}
楊莊鄉企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趙先春介紹道,一邊是棉農惜售,另一邊是棉廠搶購。由于楊莊鄉地理位置偏僻,位于山東最西部、與河北接境,在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棉花購銷旺季,各大棉花加工廠派人到德州周邊以及東營、河北、河南等棉產區截棉。
邱經理表示,此前公司派出了數十人到德州及周邊省市搶購棉花。因為如果坐等在加工廠,棉花早就被競爭對手搶走了。但即使如此,今年銀海棉花加工廠總共收購了4000多噸棉花,比往年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不過,如今棉價每斤突破4元大關使得加工企業也是進退兩難。目前棉廠盈虧平衡點在每斤3.8元,銀海棉花加工廠收購趙志民的棉花根本無利可圖。
邱經理指出,隨著皮棉價格的攀升,公司此前加工的棉花開始陸續拋售。而剛剛收購的棉花,則要等到市場價格進一步上漲后才有利可圖。他認為,棉價漲至頂點,以后的市場行情難測,企業收棉面臨著不小的風險。
當2008年,經濟危機引發棉價暴跌,囤積的棉商賠得血本無歸。如今,棉價突破歷史高點,棉商們又開始紛紛囤棉。
楊莊鄉政府一位官員告訴記者,當地棉商大多是以“加工+囤積”模式來獲利。曾有個加工廠去年10月1日以每噸13500元一次吃進300多噸,現在以17500元出手,僅囤棉即可有十多萬元的利潤。
武城厚豐棉業公司的總經理王秀清更是確信無疑,棉價突破4元大關后會只升不降。他剛剛從山東省2010棉花產業高峰論壇參會回來。
王秀清認為,全球美國與印度都是棉花出口的大國。從2007年開始,美國棉花連年減產,中國棉花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國印度,也在控制出口數量,以保證本國用棉需求。中國已成為全球棉花的“最大缺口國”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當地棉商手中普遍都存有10%的存貨,押寶棉價后市持續上漲。
據悉,我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產量下降已由最初機構的預測,變成了嚴峻的現實。河北、河南、山西、湖北、江蘇面積下降幅度分別為7.1%、8.7%、18.3%、12.3%和11%,而新疆北疆受雨雪影響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25%。
王秀清向記者透露,從去年9月至今,公司共收購了3000多噸棉花,雖然比往年少了1000噸,但卻有400噸存貨而多于往年。
紡織業的喜與愁
處于高位的棉價每一絲變化,牽動著整個紡織產業鏈的神經,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
“如今棉價升至歷史最高點,已傳導至整個產業鏈條,樂了紡的愁了織的。”德州棉花協會秘書長馬俊凱指出,棉農、棉花加工廠、紡紗企業處于產業鏈條的上游,原料漲價可以向下攤銷。但處于下游的織布、服裝等外貿出口企業卻要承受成本節節攀高的重壓。
山東是全國第二大產棉省、第一大紡織省,紗、布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位。浙江上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先生近日專門趕到德州了解棉花后市行情。他表示,純棉紗每噸的利潤空間已達到3000多元,一些客戶還要排隊等紗。目前,紡紗、織布、服裝環節在利潤分配上層層遞減。
青島源豐實業集團總經理高永政告訴記者,棉價上漲帶動多種成品布價格上漲了5%-10%,由此企業利潤下降了2%左右。這使得本就利潤微薄的紡織企業更加捉襟見肘。高表示,棉價高漲已危及到紡織品出口形勢的好轉。
“如今成衣企業的生產線都在生產秋冬季服裝,但在原料和人工成本高漲的雙重壓力下,服裝制造成本已提高10%左右。”煙臺遠豐外貿公司總經理宮磊表示,出口企業如果不相應提價將導致利潤受損;如果抬高出口價,則意味著訂單的喪失。他認為,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優勢正在被高走的棉價所吞噬。
據了解,德州市華源科技、恒豐紡織、寶鼎紡織等企業加大了對天絲、牛奶纖維、竹纖維、玉米纖維等新型纖維,以及羊絨、狐貍絨、蠶絲等動物纖維的應用和產品開發,非棉纖維用量占比逐步提高。
但武城縣一位棉花專家指出,解決目前紡織企業的危局還要從源頭上入手。他表示,國家應對棉農進行直補。在2009棉花年度,國家收購國儲棉時,將每噸600元的補貼補給了加工廠商,希望轉移支付給棉農,但實際上,加工廠商卻把這一補貼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大賺了一筆。
德州棉花協會秘書長馬俊凱也認為,種糧的農民每畝可直接獲得良種補貼、種糧補貼和農資補貼,共計每畝83元。而棉農卻只有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國家應給予棉農與糧農相同的直補,棉農的種棉積極性增加了,棉花產量上來了,才能遏住瘋漲的棉價,下游紡織業的成本也就自然降下來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