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棉農克服不利加強管理是決定棉花產量之關鍵
棉花花鈴期是棉花生育時期中最長的一個階段,從7月上旬到8月下旬,歷時60天左右。這一時期,棉花從開花結鈴到吐絮,從最旺盛的生育時期到衰退成熟期,從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并進時期,逐步進入純生殖生長時期,,是決定棉花產量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最充足的時期,非常有利棉花生長發育;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這一時期,不僅風、雹、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而且病蟲發生危害嚴重,所以農諺說“棉花是伏里草,好能變壞,壞能變好”,就是這個道理。
尤其今年棉花生產從播種到現蕾遇到十年未遇的低溫陰雨的影響,棉花生育進程比往年一般推遲7-10天,苗情普遍不如往年的情況下,如何根據棉花的生育特性,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克服不利因素,加強棉花花鈴期的管理,是決定棉花產量的關鍵。
穩施蕾肥,重施、早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據調查,南方棉區,由于受低溫、陰雨的影響,部分麥茬花、油菜茬花,到目前為止,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棉田尚未開花,還處在蕾期。對于這種棉田應及時補施蕾肥,蕾肥一般畝施尿素5-7.5公斤、磷肥50公斤,或磷酸二銨15-20公斤,硼肥、鋅肥各0.5-1公斤,結合中耕培土進行溝施。進入開花期的棉田,要早施、重施花鈴肥,一般花鈴肥畝追尿素20公斤(高產田可達30公斤)、鉀肥15-20公斤,一次施肥量較多時可分兩次使用,初花期一次,花鈴盛期一次。蓋頂肥南方一般在8月上旬追施,北方在7月下旬末8月初,蓋頂肥不宜過多過晚,尤其國欣棉抗病不早衰、后發性強,更不宜多施、晚施,以防止貪青晚熟。吐絮前。打頂后,對脫肥棉田,用2%的尿素溶液或磷酸二銨、復合肥浸出液,進行根外追肥,每7天一次,連噴三次,有防止早衰的功效。
因地制宜搞好化控,利用縮節安進行化控不僅可塑造理想的棉花株型、控制株高,還可調整棉株養分分配,防止地上旺長、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抗病、抗蟲能力。縮節安化控要防止過量,應因地制宜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則,一般畝用量:蕾期0.3-0.5克、初花期1-2克、花鈴盛期3-4克、打頂后7天5-6克。通過化學調控使棉花盛花期的株高:南方控制在80-90厘米、打頂后的株高控制在130厘米左右,北方棉區控制在一米左右。
南方雨水多,要做好田間排水工程,疏通四溝,防止瀝澇、漬害的發生,結合中耕培土和清溝使湘溝、橫溝、豎溝、主排水溝,溝溝相通,深度分別達到20、30、50、80厘米以上,實現排水自如、迅速。北方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做到澇能排,旱能灌。
精細整枝,及時打頂,精細整枝是棉花增產、穩產的一項傳統技術,應繼續沿用和改進。南方一般不適宜免整枝和簡化整枝栽培,要及時打瘋杈去腋芽。打頂時間一般立秋前后為宜,單株留果枝22個左右,對于移栽較晚的棉田,為防止晚熟,可適當早打;北方棉區打頂時間以7月20日前后為宜,留果枝14-16個,做到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對留有葉枝的簡化整枝和免整枝枝的棉田,要在葉枝長出2-3個次生葉枝時打掉葉枝頂,主莖打頂時間比精細整枝的可適當提前。
搞好病蟲害的防治,控制突發性病蟲災害的發生。棉花蟲害的防治以盲蝽象為主,進行綜合防治,7月份以后盲蝽象進入世代重疊、交替發生時期,也是最難防治的時期,要采取綜合防治和統防、統治的策略,抓住關鍵時期,用特效藥防治的方法。所謂關鍵時期是是指根據盲蝽象的習性,抓住盲蝽象的若蟲期、危害初期和一早或傍晚進行防治,采取治要徹底不留殘蟲的方針。要實現這一要求,就要搞好測報,當頂尖新被害株率達3%-5%時進行防治。對發生較嚴重的棉田在防治后及時檢查,如不徹底要連續防治,直至徹底。防治盲蝽象的特效藥有滅盲蝽、金克鈴蝽等,其次是銳勁特(氟蟲氰)、樂斯本、馬拉硫磷等,以上農藥對棉鈴蟲等也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可一藥多用,進行兼治。紅蜘蛛在遇旱后發生嚴重,要及時檢查,及時防治,其特效藥是阿維菌素;伏蚜發生盛期在7月中旬,防治特效藥是啶蟲咪、吡蟲啉、吡蚜酮等;
爆發性害蟲主要有:白粉虱、甜菜夜蛾、小造橋蟲等。白粉虱主要發生危害期在八九月份,應在發生初期進行統防、統治,有效藥劑是啶蟲咪可濕性粉劑、聯苯菊酯、阿維菌素等。甜菜夜蛾、造橋蟲暴發期在8月中下旬,主要防治特效藥為甲維鹽、除盡、阿維菌素等,要通過測報,抓住3齡前的關鍵時期進行防治。枯黃萎病的防治,應以推廣抗病品種為主,生育后期可用新克黃枯加葉面肥連噴三次,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