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紡織業從粗加工向“精耕”期轉型
一印停產10年,大華、唐華三棉多年嚴重虧損,四棉生存艱難……最終宣告破產!曾經被列為全國紡織工業發展重點的陜西紡織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連年虧損,如今歷經陣痛,重振旗鼓、捷報頻傳,18家紡織企業6個月工業總產值逾16億元,棉紡行業總產值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服裝行業。
記者從剛剛結束的全省紡織行業改造升級現場會上了解到,我省紡織業瞄準產業集群化,延伸產業鏈,從粗加工向“精耕”期轉型。
罪魁禍首產業鏈斷裂喪失競爭力
2008年,被以承債方式兼并的原西北國棉三廠、西北國棉四廠、西北國棉六廠、陜棉十一廠、西北第一印染廠5家省屬企業構成的唐華集團宣告破產,涉及36000多名員工,這一迄今為止我省最大的一宗企業破產案一時間成為“爆炸性”新聞,也給整個紡織行業蒙上一層陰云。
“國企經營理念和方式相對陳舊,新產品開發應用、市場營銷和融資能力較弱。加之我省與終端市場靠近的印染、毛紡織等行業過早被淘汰出局,而民營經濟又沒能及時跟上,致使產業鏈斷裂,制約了全行業的發展,喪失了與對手競爭的資格。”提及當初扼殺紡織業發展的“罪魁禍首”,我省寶雞市一紡織企業高層直言不諱地說。
增長速度棉紡業總產值超過服裝業
今年上半年,我省宏觀數據回升向好,這種暖意是否讓紡織業也能沾光?一份數據顯示,監測的18戶紡織企業1-6月份實現利潤總額0.49億元,增長1733.3%。其中:棉紡企業完成0.43億元,同比增長708.11%;服裝行業完成0.09億元,增長49.27%。6月份棉紡行業總產值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服裝行業。
其實,為扭轉困局,陜西多次試探重振紡織業。去年就傳出了令每一個紡織業人士和所有關注陜西紡織業發展的人感到興奮的消息:陜西紡織8年來首次出現盈利。
延伸發展瞄準產業集群化
“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與吸引本地民營企業并重,發展民營企業,重新改造老廠房、廠區等老化、落后設備,各地政府一定要在土地、財稅、人力、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技術改造升級,特別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等地給予補貼或貸款貼息。”記者從剛剛結束的全省紡織行業改造升級現場會上了解到,產業集群化已成為陜西紡織業的定位目標,我省咸陽、寶雞、渭南等地也將向園區化邁進。“以前主要是粗加工,我們生產的紡織品被南方客商細加工再返回來,園區的建設,將可以引進國內外客商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就近提供產銷供一條龍服務,延長產業鏈。”業界人士普遍有這樣的認同。
記者采訪了解到,有著雄厚基礎的紡織城地區憑借區位優勢,吸引了眾多重點項目將在西安紡織產業園區安營扎寨,截至目前,園區累計融資29億元,引進項目49個,合同引進資金300億元,開工項目共50個,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初步實現了經濟增長、財政增收、社會增崗的目標。顯而易見,這一大膽的嘗試,將助推全省紡織業步入“精耕”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