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的棉價灼傷秋冬裝市場 紡企如何應對
從去年秋季,棉花價格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漲價,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棉花價格已經到了一直瘋狂的態勢,到今年的9月25日已經到了創歷史新高的形式。棉花價格的上漲早已經波及到織布、服裝、家紡等眾多行業,同時也傳導至生產廠家、代理商、消費等。可見面價的上升,已經影響到紡織服裝整個產業鏈。
秋冬裝價格“漲”聲四起
時下正是初秋,天氣轉涼,秋裝陸續上市。記者近日走訪了濟南的濼口服裝市場、人民商場、銀座商城、泉城路等賣場后發現,過半數的秋裝呈現出漲價趨勢,包括保暖內衣、家居服、嬰幼兒服裝,各種內衣等以棉布為主要原料的服飾,均出現了15%-20%的上漲。
在人民商場的某品牌內衣裝柜,售貨員告訴記者,很多款秋衣、保暖內衣的價格都做了調整:原價58元秋衣調整到68,去年99的保暖內衣已調至128元。
在濼口服裝批發市場,一家成衣店店主張先生向記者叫苦,他代理的五六個品牌的秋裝上衣進貨價都漲了10%—20%,價格上漲了還多批發商拿貨的數量明顯減少了,“往年這個季節,秋裝的批發量是很大,今年量大的真不多。
記者隨后來到泉城路走訪了幾家品牌運動服專賣店,特步專賣的經理李女士告訴記者,特步鞋類產品平均售價增加6.6%,服裝類產品平均售價增加13.9%。提價后,特步鞋類產品的平均售價為85.7元人民幣;服裝產品的平均售價為52.5元人民幣。令據中國服裝網提供的數據,運動服裝品牌“李寧”,在6月就曾宣布,今年第四季度的服裝產品零售價將提高17.9%。
棉花是“助漲”的幫兇
從這些上漲服裝上不難看出,棉質衣服的漲幅要高于其他材質,售價也明顯高出一籌。
記者撥通了濟南元首針織公司張經理的電話,“我們所采用餓棉花大部分是新疆棉、地產棉和進口棉。現在棉價升高了這么多,我們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我們只能漲價來緩解生產壓力。”同時張經理也闡釋了秋裝開始漲價的另一原因:“四五月份棉花剛開始漲價時,不少企業還有庫存,所以沒有馬上反映在成衣上。消耗了兩三個月后,庫存用完,棉紗價格卻已提高了30%以上,給我們企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山東口岸進口棉花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65.1%價格和1.3倍,上漲39%。
據悉,棉花價格早在2009年的秋季就開始上漲截止今年7月初,與2008-2009年度平均價格比較,棉花價格已經上漲了30%,在過去十年里達到了最高點。在九月這個被成為而紡織旺季的季節里,棉價的上漲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媒體報道,雖然吐魯番的棉花的籽棉4元一斤,已經打破了歷史記錄,但是收購還是相當困難。部分地方的新棉花,價格達到4.1元/斤,按照當地棉籽價格為2.1元/公斤計算,加上500元的加工費和100元的利潤,去除水分、雜質和損耗,新棉花成本達到18000元/噸,相比去年的13000元,價格直接上提5000元,漲幅為38.46%。同時,下游生產企業對棉花的需求卻持續見漲,專家預計2011年全球仍然是棉花需求大于棉花產量的格局,使得2011年全球棉花供需形勢仍將繼續偏緊。
有業內人士稱,“棉價還會繼續上漲。一方面,現在很多棉花供應商已經出現惜售心理,他們期待著更高的價格,導致棉花市場越漲供應量越緊張;另一方面,現在已是秋冬季服裝制造期,是真正的棉花需求量大季。這樣必然會使下游服裝價格上漲。
紡織服裝企業該如何應對棉價?
9月27日,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農業部、工商總局等七部門緊急召開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分析當前棉花產銷形勢,部署2010年度棉花工作。會議提出,通過努力實現2010年度國內棉花供求總量平衡,保證紡織工業用棉的需要,維護廣大棉農的利益,同時要打擊惡意炒作棉花的行為。
當前棉花價格已經超出了多數紡織企業的承受能力。在目前棉花緊缺、棉價高價的情況下,紡織服裝企業該如何應對?記者認為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促進棉花生產。為促進今年棉花生產,國家近日已將國家儲備棉收儲價格從每噸11500元提高到12000元。有數字顯示,如果棉價上漲500元/噸,國內僅紗廠就需多承受相當于40億元的成本增加,而價格大幅上漲可能會使下游加工廠很難把增加的成本轉移。棉花價格上漲使一些棉紡廠被迫減產甚至停產,從而使棉花紗坯價格一路上揚,原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隨之傳遞到紡織、服裝等下游企業,使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兩難境地,如果維持出廠價格企業將面臨虧損;但是,提高產品價格,企業將喪失價格競爭優勢而失去部分訂單。專家指出,紡織原料成本占產品的比重高達70%左右,原料價格的變化直接影響行業的運行態勢。
其次,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采取積極措施保持棉價穩定;同時希望明年的棉花進口配額能提前發放,以便紡織企業早做準備。面對棉花市場的形勢,大家普遍認為后期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如人民幣升值、歐美經濟形勢變化以及貿易壁壘等,應當冷靜分析、理性應對。
第三,實際上,紡織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棉花價格上漲,還遇到棉花供應量短缺的問題。因此,國家應確立長期的棉花戰略,像建設棉花生產基地,實現種棉補貼。紡織企業也該從自身做起,調整紗支和品種結構,減少用棉量,實現原料的多元化則顯得更具現實意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