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標簽嚇跑了消費者,誰來為這次漲價買單呢?
伴隨著“漲”聲一片,服裝類商品的價格在這個冬天也“高了八度”,各大商場里的服裝價格標簽,足以令許多工薪階層望洋興嘆。
據一些調查顯示,今年冬裝價格漲幅大概有三成,如國內某布衣品牌,之前一件羽絨服的價格在800元左右,今年已全線提升為1200元上下,鞋品柜臺上也很難找到標價低于千元的冬季新款。
棉價的持續上漲,以及通貨膨脹的大環境,服裝漲價早在許多人的預料之中。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漲你的,我買我的。在這個消費渠道多元化的時代,服裝漲價也難不倒精明的消費者。
往高端說,奢侈品消費在中國方興未艾,商場里的貨品價格走高,反而襯得國外大牌也不再那么奢侈了。一位國內知名時尚寫手就在博客里提到:我看到Macys百貨一件打折DKNY長款羽絨服才150美元,而國內百貨商店里各品牌的貨色動輒2000元(人民幣)以上。結尾,她還用括號里的一段文字來表達自己的不解:同學們,你們有這樣的疑問嗎,到底去百貨商店專柜買衣服的都是誰?我自覺手頭薪水都不夠買。
再沿著消費軸向下看,以淘寶為首的電子商務平臺,正在全力打造消費者的“狂歡國度”。與商場里的無人問津相反,淘寶網光棍節一天銷售額達9億之多的火爆局面,令人咋舌。我的一位朋友,之前是從不光顧淘寶的,只信任商場里的品牌貨。前幾天,就是她也連連抱怨物價上漲,轉而混跡淘寶了。大勢所趨,雖然淘寶上的服裝價格也都同比有所上揚,但比起商場里價格標簽的那般高傲姿態,“價格”還是顯得很親民的。
這樣來看,服裝價格的上漲,造成的是消費者朝高低兩端的集聚,而中端商場反而被冷落。服裝市場不同于其他消費品市場,不像食品漲價那樣與民生息息相關,這里是長期供大于求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的機動性非常大。身處這樣的一場漲價漩渦之中,消費者看似是高價的最終承受者,但實際上,由于消費群體的被分流與重新整合,消費者被觸動的利益并不是很大,換句話說,消費者可以選擇“被高價”,也可以選擇不“被高價”。
價格標簽嚇跑了消費者,那么誰來為這次漲價買單呢?
由漲價引起的供應鏈不暢通已經開始凸顯。據《解放日報》最新報道,繼長時間連續銷售增長之后,上海市重點監測的50家單體百貨店周銷售額出現首次下跌,并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商品大幅漲價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消費者的購物欲。{page_break}
試想,對于服裝來說,漲上來的價格是很難降得下去的,消費者不買賬,必將造成產品的大量積壓。雖然說這次冬裝價格變化的原因比較復雜,追根溯源無疑要回到棉花價格。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棉價升降之間所裹挾的非理性成分,先是創歷史新高,最近半個月又轉而驟跌,服裝漲價的這場迷局變得更撲朔迷離。
上游紡紗、織布企業或許可以全身而退,但下游的服裝企業呢?他們很可能因此積壓大量高價購進的布匹及由此制成的產品,資金無法回籠,流動資金被套牢,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良性運營。
這些對于中國的服裝產業來說意味著什么?中國作為一個服裝大國,所缺少的不是服裝企業,市場上也不缺少服裝產品,只不過缺少的是有影響力的品牌和高品質的服裝。
危機之后的中小服裝企業才剛剛邁出原創品牌的步子,他們一般選擇嘗試性切入市場,品牌定位不高,這種大面積的漲價對于新品牌開拓市場絕不是什么利好消息。還有一些算是成熟的國內品牌,近年來已在中端百貨里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消費者中樹立了一定的口碑,但為了對抗眾多外來品牌的強大攻勢,他們也正處于向高端市場艱難攀爬階段。要想把品牌優勢擴大,就必須維護好中端百貨這個有利于品牌推廣的根據地,而價格上漲導致的中端百貨“冷場”,也不免讓他們有些“心寒”吧。
或許有人可以說,哪里有消費者,哪里就有市場,張志峰所傾力打造的服裝品牌——NE·TIGER(東北虎)已初露中國奢侈品牌的端倪,淘寶上像裂帛、七格格這樣有影響力也有前途的民間品牌正在前赴后繼。
但僅憑幾個有志向的品牌,或是幾個淘寶品牌還很難撐起“中國服裝”這面大旗,我們的主流服裝企業更需要的是市場本身或是宏觀上有效的調控能力,以及健全的價格機制,不要讓他們淪為價格波動的最終犧牲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