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桑蠶織就富裕路
“生態養蠶家家富,桑葉喂蠶肥魯魯;蠶沙拿來做藥枕,桑枝又可發香菇。”、“宜州農民真幸福,生活可以比干部;月有工資年有獎,銀絲鋪就致富路。”……這是宜州市近來廣為流傳的山歌,它唱出了當地群眾興桑養蠶的好處。
2010年,該市栽桑28.6萬畝,養蠶130萬張,累計收購鮮繭4.68萬噸,農民養蠶收入15億元,養蠶戶人均養蠶收入3275元,同比增長80.2%;繭絲綢加工業實現產值達5.19億元。
從2007年起,宜州市利用國家實施“東桑西移”項目工程和自治區實施由蠶業大省向蠶業強省邁進的發展戰略及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在桑園基地建設、細化服務工作、強化科技創新、優化投資環境等方面實施重點突破,栽種和改造優質桑11.5萬畝,使全市桑園面積累計達28.6萬畝,成為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該市加大蠶桑協會組建、部門黨員干部對養蠶大戶幫扶、專項項目資金獎勵扶持等,極大地激發了農戶興桑養蠶的積極性。堅持推行蠶桑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各鄉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讓農科部門技術優勢得到發揮,小蠶共育、簡易化養蠶、大棚養蠶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目前,該市小蠶共育率7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達98%以上。同時,因勢利導,突出重點,狠抓大戶的培養,通過養殖大戶的示范帶動,促進蠶業業滾雪球式地發展。北牙鄉北牙屯養蠶大戶王仕作,今年養蠶收入13萬多元;石別鎮屯蒙村村民韋克引說,他家全年養蠶總產值達15萬元,純利潤超過10萬元。同樣,洛西鎮的黃美如、馬山、韋啟思,石別鎮的韋少科等養蠶大戶,通過發展桑下養雞、桑枝培育食用菌等綠色生態項目,堅定了產業發展信心,極大地發揮出了養蠶大戶的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全市養蠶5畝以上的大戶已達26947戶,平均養蠶單產達到41公斤,收入5萬元以上的養蠶戶達4102戶。
該市搶抓機遇,切實轉變蠶桑產業生產發展方式,先后在屏南鄉板納村、劉三姐鄉中和村、慶遠鎮三灣村、石別鎮永定村和板圍村等5個村屯建立了5個優繭示范基地,面積達1.35萬畝。基地按照“五統一”(統一供種、統一催青、統一消毒、統一蠶沙處理、統一飼養)要求進行管理,提高了桑蠶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科學化水平,2010年基地效益顯現,養蠶收入同比提高15%。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該市蠶繭質量較好,并能生產5A、6A高品位絲,深受江、浙、四川、重慶等省市客商青睞,據了解,四川南充市六合集團80%的原料繭來自宜州。
為加快桑蠶產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該市強強聯手,與浙江大學、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等聯合共建宜州蠶桑科研教學基地,加大培育龍頭大型骨干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同嘉聯、宜源、約美、舜泉等公司建立繅絲與蠶桑副產品加工企業集群,通過對桑枝食用菌、絲棉被、蠶沙化肥等新產品進行深層次研究與開發,蠶桑產業鏈條得到延伸,全市呈現出集育苗、建園、制種、養蠶、收烘、繅絲及絲產品深加工、副產品多元開發為一體的現代化蠶桑產業發展新格局。目前,該市擁有規模桑枝食用菌企業3家,2010年新建大型食用栽培基地32個,新建設凍庫37座,利用桑桿2.7萬噸,生產反季節食用菌棒1520萬棒,產鮮菇6380噸,產值5000萬元;13個鄉鎮建成蠶沙收集中轉站55個。擁有嘉聯絲綢、茂源繭絲、嘉鳳絲業等11家繭絲綢加工企業,截止2010年11月,生產白廠絲1677噸,生產坯綢167萬米,蠶絲被3萬床,產值3046萬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