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激蕩一周年 紡織企業臨生死危局
5月中旬,張家港保稅區,從棉花交割倉庫到棉紡工廠,空氣中彌漫著陳棉的味道。
“我們現在是損失慘重,只怕是死路一條。”一名紡織企業負責人愁容滿面。此時此刻,棉花從瘋牛之巔下跌了30%,大部分中小紡織企業由于高價庫存堆積、下游訂單缺乏而陷入困境。記者不由想起,2010年在華北某家紡織廠拍下一位紡織女工的作業場景:當時棉價扶搖直上,紡織業正逢十年難遇的春天,一派欣欣向榮之象。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棉花從一個少人問津的期貨品種搖身變為期貨市場的明星,一度超越了銅在期貨市場的老大地位。價格從去年5月的每噸17000元扶搖直上,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兩次上漲到接近35000元,如今跌落到25000元附近,讓整個行業體會了一番“天上地下”的感覺。也將棉花紡織行業“靠天吃飯”的弱點暴露無遺。
期貨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與在期貨市場浸淫多年的有色金屬企業相比,紡織企業的套期保值運用“較為幼稚”,在這波前所未有的大宗商品風浪中接受了不少教訓。
現實
棉紡企業一年內冰火兩重天
作為長三角地區大宗商品最大的物流集散基地,張家港保稅區每日都有大量進口棉花、PTA、羊毛、亞麻等現貨交易品種抵港。就在這長江水畔,記者耳聞目睹了棉、化纖紡織企業的真實現狀。張家港保稅區紡織原料市場的項目主管江先生不厭其煩地介紹著棉花的品種、庫存,講解著從棉到紗的一道道工序。
此前記者并沒有想到會揭開紡織企業的“傷口”。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棉花、棉紗實在是太過火爆。2010年8月,華東一家紡織企業副總裁曾向記者表示,“從09年9月份開始,棉、紗價格一直在漲,紡織企業的行情一片大好,有段時間企業甚至主動提高價格采購棉紗,這是近十年來沒有過的,屬于非正常的年份。”
用一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形容去年與今年的紡織企業,或許有些殘忍。但是記者在考察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便是“今年紡織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在張家港保稅區紡織原料產業鏈調研會上,不少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棉花價格從2009年的9000元暴漲到今年2月的35000元,然后又從35000元跌至25000元,“大宗商品波動太大了,我們小企業真受不了。”
據新湖期貨在江蘇考察的農產品(000061)團隊向記者透露,大約30%-40%的中小紡織企業已經關門。
“我們現在是損失慘重、死路一條。去年公司的經濟效益在20%以上,而今年的經濟效益為零。”一位不愿具名的紡織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有經濟實力的企業還可支撐一段時間,而沒有實力的小企業必然要死掉一大片。”
江蘇天霸集團常務副總劉士波無奈地感慨,“大部分紡織企業快活不下去了,如果市場6月份還不好轉,小企業肯定熬不住。”他表示,3月份剛開工時,企業主還蠻高興,但由于訂單少、資金不足、棉花價格大幅下跌,而且長三角地區特別是蘇州的用工價格很高,紡織企業受不了。
“現在紡織企業的日子不是很好過,近期菏澤的紡織企業由于流動資金匱乏,提貨少而散,這種行情還要持續時日。規模大點的企業或者將改紡或者限產。并且近期還有放假預期,5月底6月初正是農忙時期。”菏澤弘一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張懷革也向記者表示。
5月26日,在與張家港相隔數百里的上海銀河賓館,一個關于棉紡化纖的高峰會議在這里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代表們幾乎是一碰頭,就在紛紛詢問同樣的問題:“你覺得棉花會怎么樣?”而回答也基本全部都是“不好說,看不清。”
一名來自河北石家莊的紡織企業負責人剛到虹橋機場,就對記者抱怨起了行業的困局。“資金短缺、庫存堆積達2個月、甚至還有個別大商家趁機惡意砸盤。”這名負責人表示,幸虧自己在年初的時候“什么訂單都接,什么價格都做,現在還算有活做。”而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如果當初判斷棉價還會上漲,對于一些低價訂單不去主動接,守著高價買來的庫存,那么如今確實是到了生死一線的關頭。
原因
三大因素導致紡織企業很受傷
棉花是紡織企業的原材料,原材料跌了豈不應是利好?為何會造成企業的重大虧損呢?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北大方正物產集團棉花業務部經理董淑志表示,棉花從原料開始,先到棉紗、再到面料、再經印染最后到服裝企業手中,因此紡織業是一個“居中”的行業。下游一旦看到棉花價格下跌,出于“買漲不買跌”的“從眾心理”,就會減少對于上游企業的訂單。但紡織業同樣出于這種心理,會減少對于棉花的需求,從而導致棉價繼續下跌,下游企業觀望情緒更濃,如此便會產生一個“跌價循環”。
據劉士波透露,去年該公司采購了1萬噸棉花,但今年沒有采購。有人說,不知道后市棉花是否還會跌;也有人說,企業似乎在醞釀著集體抄底,屆時資金涌入或會抬高棉價。但一切都只是猜測。
造成如今困局的緣由,有三大因素。{page_break}
首先是原料采購失誤。
“前期棉花價格大漲時,企業因擔心原料供應短缺而大量搶購棉花,”劉士波表示,當時平均的進貨成本可能在26000元/噸以上,目前棉花價格跌至26000元以下,原材料價值縮水,企業出現虧損。另外,因為前期原料價格大漲,企業有大量的庫存占用了巨大的資金,因此使資金周轉陷入困境。
張懷革也告訴記者,“紡織企業的前期庫存大部分已經消耗完畢,極少部分還有前期庫存,當時成本在26000元/噸。按照當前棉花成本計算,紡織企業只夠工資電費等費用,基本算維持平衡,無利可圖。”
事實上,棉花價格的波動也受下游棉紗價格的反作用。如今棉紗價格也比最高點跌了1萬多元,其波動幅度較棉花價格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是龐大庫存不堪重負。
根據一家業內權威機構大中型紡企經營調研報告,今年5月份紡織企業的棉花庫存和棉紗庫存只比上月略降(棉花庫存從61.9 天下降到57.3 天,棉紗庫存從49.6 天下降到44.3 天),去庫存化依然長路漫漫。棉紗生產利潤由每噸盈利169 元變成每噸虧損286 元,部分小廠關門。在用棉品種方面,外棉使用率大幅降低,由36.5%降到19.3%,新疆棉和地產棉的使用率增加,說明下游消費不旺,使得棉紗廠不大愿意使用相對昂貴的外棉而轉用較便宜的國產棉。
第三是緊縮政策雪上加霜。
華芳集團副總裁肖景堯表示,目前國家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也對紡織企業的影響較大。在政策的壓力下,棉花價格回落,企業的利潤下降。另外,央行不斷通過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手段抑制通脹,這也令企業的信貸資金短缺。
“如今的貨幣政策就像‘化療’,國家每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基點,對于企業來說這種影響將放大8倍以上。因此,收緊的貨幣政策對于紡織企業的影響較大。”張懷革說,
企業又不能無節制地減產或停產。盡管無利可圖,但當前紡織企業仍在生產,主要還是為了保住工人,另外,如果機器長時間停滯,將會有很大的損害。
所以,紡織企業的命運,已經跟棉花的后市緊密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曾經 瘋牛中的好日子一去難返
“年初的時候,期貨公司還一個勁勸我們做多,說要漲到5萬。”這是一個紡織企業主對記者的抱怨,他滿臉寫著郁悶和無奈。
這是棉花在高潮時的市場心態,追溯起來,我們還得從這輪行情說起。
自2009年起,棉花步入上漲通道,9000元的棉花一路上升至35000元。而棉花真正啟動瘋牛行情,差不多是在去年6月份左右。就在業內覺得棉價能漲到17000元左右已經“高處不勝寒”之時,真正的大行情卻突然啟動,無論是成交量還是價格均出現了大幅飆升,在基本面和資金的雙重推動下,棉花期貨成為2010年大宗商品牛市的領跑者之一。
與此同時,紗價也隨棉價一路走高,且紗價漲幅高于棉價。受此推動,紡織業銷售利潤率達到自2006年3月以來新高。從毛利率來看,不論是紡織業還是下游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均位于近10年均值之上。
隨著下游紡織品市場需求恢復,棉紗價格隨著棉花價格的走高而大幅升高,與棉紡織相關的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業績也相當亮麗。華芳紡織(600273)、華孚色紡(002042)等A股紡織行業上市公司的年報均相當靚麗。華孚色紡稱,“由于色紡紗產業鏈短,成本轉嫁能力較強。2010年以來主要原材料棉花價格漲幅超100%,普通紗線產品漲幅在80%,公司色紡紗產品也順勢提價。”
“去年確實是投資紡織業股票的好機會。” 北大方正物產集團棉花業務部經理董淑志說。
去年下半年,棉花商業庫存極低,因為該年度種棉面積減少、天氣惡劣、消費回暖等因素導致消費缺口擴大,大量上年度庫存被消化。低庫存難以滿足企業的用棉需求,企業需求的擴大則捧高了棉價,棉價的上漲帶動了紗價上揚,這就是09-10年度棉價與紗價互相作用走強的因由。
2010年8月底,河南中方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仲曾對記者說:“目前公司開工率為100%,下游通暢,產品銷售速度較快,產成品庫存不足10天。”
分析師告訴記者,近年罕見的供給缺口帶動國內外棉價處于典型的牛市之中,進而帶動了2009-2010年度整個棉花貿易、紡織行業的紅火。由于價格傳導的時間效應及產業鏈對價格接受程度不同,處于產業鏈上游的貿易和紡織行業在本輪棉花牛市當中獲益明顯,而下游的織布、紡織品服裝行業則處于近年來的均值水平。
隨著價格的走高,棉花期貨業成為期貨界的明星品種。進行棉花交易的鄭州商品交易所一舉成為國內成交額最大的商品交易所。整個中國期貨業的格局都因棉花而出現了戲劇性的改變。
從2月底到5月底,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里,鄭商所的日總成交額一直壓到原來的老大上海期貨交易所。更有甚者,在某些交易日,光是棉花的成交額,就占據了整個商品期貨成交額的接近4成。以4月7日為例,當天棉花的成交額為2725.7億元,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日成交額才1875億元,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日成交額才955億元,也就是說一個棉花就壓到了整個上海期貨市場,也差不多是上海和大連市場的總和。
不光是國內,外棉更是一派波瀾壯闊的景象。美棉從去年6月份的80美分一路走高,一直漲到219.7美分的巔峰,漲幅超過170%,在農產品中可謂一枝獨秀。
“國內的棉紡織企業,在突如其來的大行情面前準備不足,”新湖期貨分析師廉超告訴記者,由于棉花期貨在國內的歷史不長,此前幾年也一直是溫吞水的走勢,因此企業在套期保值上的訓練不足,跟有色金屬、油脂企業在期貨上的成熟操作不可同日而語。整個行業對于期貨工具的陌生,也讓價格暴漲暴跌引發了行業環境的劇變。
教訓 紡織企業亟須補課 “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貨市場當作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對其現在買進準備以后售出商品或對將來需要買進商品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交易活動。例如,一個農民為了減少收獲時農作物價格降低的風險,在收獲之前就以固定價格出售未來收獲的農作物。期貨市場的作用,就是減少價格暴漲暴跌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
而一些棉紡織企業也深感期貨價格重要,如今每個企業都會參考鄭州的期棉價格,“基本上是天天都看,也會參與做。” 記者在本次調研中就注意到,貿易商和下游企業對棉花和PTA期貨的推出較為肯定,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突出,引導著現貨市場變化的方向,貿易商的報價往往要參考期貨的走勢。紡織原料和產品的價格波動劇烈,現貨企業和貿易商只有利用好期貨這個風險管理工具,才能穩定經營。
但在操作水平上,企業們顯然還很需要提高。有些企業將套保不利歸結于期貨公司的“忽悠”,也說明這些企業還沒有建立自身的套保理念和套保團隊。有紡織企業主坦誠,目前國內紡織企業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套保。
國內企業雖然自己在套保操作上很稚嫩,對套保的認識也較淺,但是它們在實際貿易中也更愛與那些善于套保的外商打交道。“作為企業的實質感受就是,國際糧商巨頭之一的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全球第三大糧食輸出商)供貨就比較穩定,因為它在期貨市場上的操作很成熟,而不大做期貨的印度貨商就經常出現問題,”某企業主說,“從外商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期貨的重要性”。{page_break}
業內人士表示,在有色金屬行業和油脂油料行業,主要企業在自身的套期保值操作上均有大量的人才和經驗儲備。例如中糧集團在套期保值上的操作就相當成功。
棉紡織企業在經歷了這波大行情之后,也要逐漸領悟期貨的“門道”。“即便是過一段時間棉花價格又漲上去了,行業危機解決了,但期貨這門功課是一定要學會的。”
前景 最悲觀的時候或已過去
對于紡織行業的前景,目前悲觀情緒似在蔓延。“按照目前的外圍市場形勢,可能兩三年之內紡織企業都難以看到希望。”江蘇天霸集團劉士波表示。但是,也有不少業內專家認為,盡管國內紡織企業遭遇瓶頸,但也不至過度悲觀。
南證期貨分析師徐蔚表示,國內貨幣政策的緊縮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對紡織業的整體運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紡織原料價格的高位回落也動搖了市場信心,但是我國的紡織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據悉,第109屆廣交會出口成交368.6億美元,增長5.8%。
記者了解到,一些大型紡織企業的訂單并未出現大幅驟減。華芳集團肖景堯表示,“近日依然接了不少訂單,訂單相對穩定。不過,今年的出口訂單雖然有所減少,但也不至于突然消失,短期內中國紡織外貿地位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董淑志告訴記者,5月份調研的大中型紡企的開工率由86.9%提高到95.3%,這說明大中型紡企接到的訂單增加,可能與廣交會的舉辦有關。不過,由于廣交會上紡企主要是接短單,不大敢接長單,所以開工率的增加也很可能是短期的。
而部分業內人士也認為,造成紡織企業陷入困境的“兇手”——棉價也將在連續下跌之后出現企穩。同行考察的貿易商人士也表達了對棉花后市的看好,表示公司有計劃在9月合約上接單。
“盡管整體庫存較高,但高等級棉供應仍偏緊,加上國家收儲價格的支撐,部分棉商認為24000元/噸的棉花價格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低位惜售。”徐蔚表示。
事實上,在近期棉花期貨的價格已經出現了走穩跡象。由于農產品“天氣市”的炒作升溫,整個農產品板塊期貨價格都出現了升溫,前期超跌的棉花價格也出現反彈,鄭州棉花主力合約的價格已經回到了26000元以上。也許在短時期內,棉紡織企業又可以“喘口氣”了。
在重重壓力之下,劉士波認為,對于紡織企業來說,及時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關于企業的轉移問題,劉表示,確實有考慮過向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地的地區轉移,但是因為涉及跨省投資問題,企業的擔憂還是比較多。企業大多認為在本地經營,在政策方面能夠及時和政府溝通,辦事比較方便,因此,企業轉移可實施性還需要認真考慮。
更有業內人士提出,紡織行業亟待提高競爭力。劉表示,目前反映出來的訂單流失只能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紡織行業的技術含量低,因此準入門檻低,在遇到較大的市場波動時,小企業特別容易被淘汰。
記者調研中注意到,在產業的另一邊,一個新的現象也在萌發。在棉花價格高企的時候,企業為了節約成本,選擇用一種材料代替棉花進行紡織。而這種材料就是PTA。PTA的下游延伸產品主要是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滌綸是紡織行業的主要原料,棉紗一般占紡織原料的60%,滌綸占30-35%,不過,二者用量因價格變化而替代。數據顯示,2011年5月的配棉比大幅降低,從81.5%下降到73.1%,這一變化堪稱驚人,說明化纖等其他紡織原料對棉花的替代增加。
“目前在紡織產品中,混紡產品全線飄紅,但棉紡產品明顯不行。棉價太高時,可以摻進一些PTA替代品,原料價格會得到控制。”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