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紡服業利潤“失蹤”迷局
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英文縮寫,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據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顯示2011年4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5.3%。
顯而易見,隨著蔬菜、糧食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的市場零售價格也呈現出大幅度、大范圍的上漲趨勢。縱觀百盛、太平洋等大型百貨商店,許多服裝、衣帽的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2成。春衣普遍每件上漲50--100元。與此同時,在目前舉行的秋冬訂貨會上,紡織服裝企業都在忙著上調產品價格,漲幅在10%-30%不等。然而,即便是紡織服裝產品價格漲幅如此之大,但各企業仍然叫苦不迭,表示利潤不但沒有提升反而嚴重下滑。更有部分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舉步維艱,甚至不得不采取停產措施。全行業“價升利損”的怪現象從何而來,又是誰拿走了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呢?
紡織企業:生產成本上漲與拉閘限電齊飛
自從2010年以來,棉花價格便一路飛漲,被廣大業內人士戲稱為“瘋狂的棉花”。 面對棉價瘋漲,受影響的主要是外貿出口型面料企業和上游的棉紗生產企業。其中,尤其以純棉為主要原料的小型企業所受到的沖擊和損失最為嚴重。
羅西是福州一家小型紡織企業的老板,他給自己的工廠定位為“專業棉布生產商”。一直以來,羅西生產的各類純棉面料產品主要以出口到印度、伊朗以及其他中東地區為主。去年10月份的時候,他工廠的生意還十分火爆,訂單相當充足,產品都是整柜整柜地運走。然而,隨后由于棉花價格的持續上漲卻讓他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2011年2月,羅西給一位訂購平絨面料的客戶報價為22元每米。然而,從客戶下單之后到5月份提貨時,按照當時棉花的價格生產每米這種面料價格需要達到24.5元才能盈利。但客戶依然按照合同價格約定的22元每米付款。這樣一來,羅西的利潤就損失了。而這樣的損失,只能由企業自己承擔。至于提價,那也是下一單生意才可能涉及的問題了。
今年以來棉花價格非常不穩定,從而引發了相關原材料價格的普漲。這讓坯布、面料等紡織行業產業鏈條上的各類企業產品的價格也都沒有辦法穩定下來。實際上,紡織產品市場行情的動蕩性、不穩定性,已經嚴重擠壓了面料企業原本就不多的利潤空間。
羅西工廠面臨的情況只是大多數沿海小紡織企業處境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從2010年國慶節之后,江浙一帶的不少小棉紗生產企業或者小面料企業紛紛減產甚至停產。即使是一些大的面料企業或棉紗企業,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減產的情況。因為如此瘋狂的原材料漲價讓它們無力承受,而且即使咬緊牙關把坯布做了出來,依據他們的預期判斷來看,也是很難銷售出去的。
為了應對棉花價格上漲這一不利的局面,有些原來生產純棉產品的紡織企業開始選擇部分采用化纖原料替代棉花。然而,由于這個原因也不可避免的帶動了化纖原料價格的上漲。據了解,滌綸、粘膠等其他纖維原料今年以來都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但相對來說,化纖原料的漲價幅度遠遠低于棉花價格的漲幅。
另外,伴隨著人工工資的大幅度上漲同時到來的“用工荒”也是導致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而著稱的紡織服裝企業利潤下降的原因之一。實際上,2011年春節之后全國家中小型服裝企業都遭遇了一場空前的招工難題。這個難題從珠三角蔓延到長三角,從京津唐蔓延到中西部地區。包括一部分已經西遷的紡織服裝企業,在中西部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市也遭遇到了招不到工人的尷尬。
“用工荒”的出現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各紡織服裝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辦法招工人。但所有的辦法歸根結底都直接和經濟掛鉤。比如,提高員工工資,漲幅大約平均在10%左右;老員工介紹新員工進廠給200—300元獎勵等等。就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而言,春天里的用工荒勢必影響到企業秋天里的收成。
相對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紡織服裝企業利潤下降的主管原因來說。2010年歲末開始的,部分地區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而采取的拉閘限電,就顯得非常荒唐,并且讓廣大紡織服裝企業還無可奈何。
2010年6月突然實施的單位GDP用電量為節能考核的新標準這一規定,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都措手不及。實際上國家起用新指標的初衷是,電是國家能掌控的,從用電量來考核根本做不了假。但是,這個突如其來的新考核方法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發明了“節能減排”的新辦法,拉閘限電,甚至干脆直接停電。
應付拉閘限電,紡織服裝企業不得不紛紛購置柴油發電機,自行發電維持正常的生產。李和林是一家紡織廠的老板,由于經營靈活,誠實守信他的生意一直比較興隆。但是,隨著拉閘限電的頻率越來越高,工廠開工嚴重不足,訂單完不成讓他一度非常惱火。迫于無奈,他購置了兩臺中型的、國產低端柴油發電機。然而,由于使用時間過長,低端柴油發電機的質量又不太穩定。所以,這兩臺柴油發電機經常出現一些毛病,工作狀態非常不理想。為了能按時完成訂單,李和林一咬牙又購置了兩臺雅馬哈的發電機。實際上,使用柴油發電機完成產量付出的成本高得離譜。以李和林工廠為例,他使用柴油發電機,每天的生產成本就多5000到6000元。但是,簽下的訂單不可能不生產。即便是賺不到錢從長遠考慮虧本也得做,如果接了訂單完不成,企業的下個訂單就很難再拿到了。
2010年中后期,我國一些地方陸續上演了數千官員蹲守電表旁邊限電的鬧劇。這樣簡單粗暴又滑稽可笑的“拉閘限電”直接影響到了包括紡織服裝行業在內的很多行業的整體利潤水平。同時,還導致了物價的大幅度上漲,企業競爭力衰退,經濟發展漸趨疲軟等弊端。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明令叫停了因為節能減排而“拉閘限電”的行為。但是,其“后遺癥”仍然余波未平,至今還影響著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
服裝企業:天價進場費共超高物流費一色{page_break}
作為產業鏈下游的服裝企業,遭遇到的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導致的沖擊實際上遠沒有預想中那么大。據紡織業內資深人士分析,品牌服裝紡織產品一般在商場里的掛牌價比較高,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應對成本增加。品牌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較廣,能抵消部分成本上漲,并且具有定價權,所以能保證企業的利潤。因此,零售終端和品牌生產商的利潤率基本上沒有收到來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
然而,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國服裝生產企業遭遇的天價進場費“潛規則”更可謂是“荒誕離奇”。逛過國外商場的消費者,回國之后大多會發出同樣是中國制造的紡織服裝產品在國外的售價居然比國內還低得多的感嘆。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發生呢?
尋根究底,探討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還得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個時候,我國各地的零售行業基本上都處于百貨公司一家獨大的局面。運營的方式也基本上是“代銷”模式,從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就是生產企業將產品交給百貨公司,百貨公司銷售后與企業結款,從中獲得利潤返點。由于當時的百貨公司大部分仍然是國營企業的身份,所以信譽、資金等都相對讓企業放心。
改變來著于1995、1996年期間國際零售巨頭家樂福、沃爾瑪的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先把紡織服裝企業手里的商品一次性買斷,然后再轉身變為賣家,小幅加價賣給顧客。這樣,企業開出的價碼不斷被壓低,洋超市里的紡織服裝產品也就越來越便宜。低價很快吸引了中國百姓像潮水一般涌來。到了90年代末,全國各地大批百貨商場經營虧損,陸續關停并轉。洋超市很快占據渠道優勢,至此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產品價格的主導權喪失殆盡。紡織服裝企業與零售商關系的轉變,直接導致了接下來數年直到現在愈演愈烈的天價進場費現象的產生。2011年3月,西安人劉云浪在代理了某知名品牌服裝在當地的銷售權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前往西安一家頗有名氣的百貨商場洽談進場銷售的事宜。
這家商城的招商人員在會客室熱情的接待了劉云浪,一番寒暄之后就直接談到“進場費”這個核心問題。實際上,收取適量的進場費是紡織服裝產品從生產企業進入消費市場過程中雙方互相協定并共同遵守的一種默契行為。但是,劉云浪卻被告知他的服裝如果想要進場銷售需要繳納營業面積每年每平方米2000元的進場費。
此時,劉云浪自己暗自估算了一下,按照這個價格支付進場費在銷量有保證的前提下仍然是有利可圖的。但是,隨即對方又告訴他說,除了進場費之外還需要支付其它的一些費用。一是商城的返利大約在28%左右;二是另外收取1%的廣告費;三是店慶費按照每年5000元一次性收取;四是管理費、培訓費等。
另外,進入該百貨商場銷售的服裝企業還需要參加商城不定期舉行的一些諸如消費滿多少贈送多少、消費滿多少減多少、一百當兩百等活動。實際上,這類活動對于服裝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不參加,自己服裝產品的銷量上不去。如果參加了,自己服裝產品的利潤又沒有了。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劉云浪猶豫了。他無法確定自己的品牌服裝在這里的銷售利潤能否“超越”如此高額的進入“門檻”。但是,看到這家商城里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的知名服裝品牌,劉云浪又彷徨了。他不清楚這些品牌的服裝是如何在支付了如此高昂的進場費之后還能盈利的。
據了解,在大型百貨商場銷售的品牌服裝產品中有相當比例是在賠本賺吆喝。更有一部分甚至于是在割血賣肉,早已經賠了個底掉。但是,無論服裝生產企業的利潤有多低,抑或是賠了多少錢。百貨商場的利潤卻是旱澇保收,有保證的。
應對百貨商場天價進場費以及“無厘頭”的亂收費,紡織服裝企業唯一能采取的辦法就是提高產品的售價。業內人士透露,一件成本幾十元的襯衫在百貨商場的標價往往都在千元以上。實際上,天價進場費這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已經成為侵占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利潤和盤剝消費者腰包的一個吸金黑洞。
另外,過高的物流費用也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紡織服裝企業原本就菲薄的利潤空間。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耿書海在2011年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會上指出,我國高速公路收費標準過高,各種過路過橋費已高達運輸企業成本的三分之一。實際上,要是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種罰款,公路運輸這一塊兒的費用能占到企業成本的五成以上。
毋庸置疑,百貨商場的天價進場費和超過的物流費用是影響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利潤,導致紡織服裝產品零售價格上漲的又一個主要因素。但讓人擔憂的是,由于觸動各方面利益太多,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國廣大紡織服裝企業還需要有長期與之斗爭的心理準備。
網絡直銷:利弊皆備恐質量隱患重重
面對紡織服裝產品零售價格“一浪高過一浪”的現狀,能夠有效規避天價進場費等一系列費用,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售價的網絡直銷模式便悄然在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中流行開來。絕大部分品牌紡織服裝生產企業也適時的開設了網上旗艦店之類的窗口,直接面對零售客戶做起了生意。{page_break}
黃小姐是一家公司的白領,近年來在老見物價漲,沒見工資漲的客觀情況下,她也逐漸養成了在網上購買相對便宜的品牌服裝的習慣。每到周末,她就會邀約上三兩好友前往品牌服裝專賣店。在挑選好自己喜歡的款式,并且親自試穿確定好尺碼之后。黃小姐就會回到家,打開電腦直接找到這家品牌服裝的網上商店。按照試穿滿意的款式、尺碼訂購一模一樣的服裝產品。據了解,從網上商店購買相同的服裝產品,包括運費在內仍然會比專賣店銷售的價格便宜20%左右。
品牌服裝網上銷售的優勢就在于企業減少了一些在傳統零售渠道中必須支出的費用。而企業在自身利潤沒有降低的情況下,將減少的這部分支出讓利于廣大消費者,實際上同時也提升了銷量。可謂形成了是一個比較完美的雙贏模式。
然而,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卻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讓人迷惑。山寨的品牌紡織服裝產品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據說現在連山寨的品牌服裝企業銷售網站都已經層出不窮。這確實讓普通消費者很容易上當受騙。同時,對于通過網上銷售的紡織服裝產品,相關部門對其的監管難度很大,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隱患不容忽視。
一位消費者在某服裝企業的網店以市場零售價格一半的價錢購買了一件T恤衫。拿到產品之后,他發現這件T恤衫的袖口鎖邊的方向做反了。原本應該向內鎖邊的袖口,卻意外的被做成了從內向外翻了出來。于是,他要求廠家退貨,但是遭到了銷售人員的斷然拒絕。理由是原本就是次品才以半價出售,一經賣出概不退換。后來,這位消費者才在該網店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發現了廠家標明殘次品的提示。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并非個案。據了解,2010年我國紡織服裝質量方面的投訴60%來自網上銷售的產品。如何才能對網絡直銷的紡織服裝產品進行有效管理,目前仍然是值得各職能部門研究的方向之一。
保持一定的利潤率,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之一。但是在眾多主觀、客觀,人為抑或是天生的不利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甚至是微利的水平徘徊。
這樣的情況勢必影響到全行業的研發、創新投入減少,導致行業發展遲緩,國際競爭力下降。如何破解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利潤“失蹤”的迷局,尚需行業內相關各方認真研究解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