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棉紡七大因素使植棉面積萎縮
在新棉即將上市之際,棉花種植情況、預期產量成為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關注的焦點。8月5日~7日,記者就此對河南省今年的棉花種植情況進行了采訪,采訪結果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需求增加,產量不足,供需矛盾趨于尖銳。”
棉花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近年來,河南省政府把紡織工業作為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支撐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使紡織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05年底,河南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為784家,目前已發展到1453家,其中棉紡織企業1040家,紗錠1800萬錠,年產棉紗400萬噸,除去化纖部分外,需要棉花280萬噸左右。而且隨著河南紡織工業的發展,對棉花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
據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供銷總社、農發行、纖維檢驗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河南棉花產銷情況進行的聯合調研顯示:2010年度,河南省棉花種植面積701萬畝,比上年減少105萬畝;總產量45萬噸左右,比上年減少6.75萬噸。然而另據有關部門調查,實際種植面積遠遠低于上述數字。2010年河南省發放棉種補貼545.33萬畝,按此推算棉花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總產量約32萬噸。
今年河南省棉花種植面積是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數字,有的部門說比上年略有增長,也有的認為與上年持平。如果按2010年度河南棉花種植面積500萬~701萬畝,總產32萬~45萬噸計算,只能滿足本省紡織用棉需求的11%~16%。河南紡織工業235萬~248萬噸的棉花缺口,只能靠新疆棉、進口棉及其他渠道來解決。
棉花產業仍占重要位置
河南棉花種植大部分集中在該省東部和南部地區,4個主產區依次是南陽、周口、商丘、開封。
據南陽市價格成本調查隊在鄧州、新野、南召3個縣(市),對49個專項調查戶進行調查,全市2011年農民種植意向呈現“一增一減”的態勢,即糧食種植面積有不同幅度增長,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減少。
此次調查的戶均棉花預計種植面積為0.94畝,比上年實際播種面積減少6%。但各縣(市)的情況各異,如鄧州市的戶均棉花預計種植面積為0.83畝,比上年實際播種面積增長38.33%;新野縣農戶預計種植棉花2畝,比上年的2.39畝下降16.3%。
新野縣棉麻公司辦公室主任吳喜朝告訴記者,今年全縣種植棉花約20萬畝。今年雨水不大,近期持續高溫對棉花生長十分有利。目前棉花長勢良好,若今后1個月內無連陰雨天氣,將是一個豐收年,籽棉畝產有望超過250公斤。
淅川縣厚坡鎮大營村今年61歲的農民韓廣心說,全家6口人,耕種30畝地,去年種了12畝棉花,畝產籽棉350公斤,總共收益6萬元。今年本想多種些,可家中有病人,需要有人照顧,所以只種了7畝棉花。現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當地農民一直以種棉為主,今年厚坡鎮種棉2萬畝,比上年增長25%。今年,厚坡鎮周邊香花鎮等5個鄉鎮,棉花種植超過5萬畝。每到新棉上市,新野、南陽的一些棉花加工廠和棉花商販都來這里搶購棉花。”韓廣心說。
通許縣豎崗鎮孫莊村36歲的青年農民孫永志說:“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種地,家里6口人,種8畝地,其中4畝種棉花,實行棉花與西瓜套種,比單種棉花收益高。去年平均畝產籽棉200公斤,可惜不了解市場信息,棉價高時沒賣,結果等瞎了。村上像我這樣的很多,去年的棉花都在家里堆著。聽說現在價格降了,不知我家的棉花能值多少錢?今年棉花長勢不錯,結桃比去年多。今年,該出手時就出手!”
商丘市睢陽區李口鎮五里楊村被譽為“棉花王”的劉凱三,全家6口人。15年來,他家每年都種7畝棉花。后來,他探索在棉花地里套種西瓜。近幾年,每年僅棉花收入就達1萬多元,西瓜收入2萬多元。去年,他家棉、瓜共收入38500元。
“俺五里楊村670戶人家、2600多口人,去年人均收入達5000多元,每畝地棉花純收入第一次達到2000多元。”在場的五里楊村黨支部書記、村棉花專業社社長楊志平說道。楊志平扳著指頭講述著商丘銀河棉業給予他們的優惠政策:免費供應棉花優質良種;每噸復合肥補貼200元;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簽訂收購合同,當市場價高于合同保護價時,按市場價收購;每打1眼井,補貼1000元。
據記者了解,銀河棉業創辦棉花專業社,建立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新模式。目前,在全區像五里楊這樣的棉花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21個,訂單棉花達到29.6萬畝,涉及棉農12萬戶。通過對專業社棉花實行訂單和保護價收購,使棉農畝均增收292元,全區增收8643萬元,使棉花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像銀河棉業創辦棉花專業社,與棉農簽訂收購合同的做法應大力推廣。
七大因素使植棉面積萎縮
盡管棉花在河南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近年來河南棉花種植面積持續萎縮。1978年為918萬畝,1992年最高達到1872萬畝,2010年701萬畝,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河南棉花播種面積下降。”有關部門負責人分析認為,一是受政策影響。從1996年開始,國家采取限制棉花發展的政策,導致除新疆外的各主要產棉省棉花種植面積迅速減少。1998年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加之1999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國內紡織品出口困難,致使棉花價格持續走低,棉花種植面積降低。二是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加入WTO后,外棉大量涌入,進口棉快速增加,國內棉花銷售困難,2001年皮棉價格跌至8000元/噸,籽棉只有2.4元/公斤,棉農種棉積極性再次受挫。2003年全省持續陰雨,棉花產量減少了一半,棉農損失慘重,種植面積繼續下滑。三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紡織品出口受阻,導致棉花市場低迷。四是種棉勞動強度大,收益低,農民不愿種棉花。五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近2000萬人,在家從事棉花生產的多為老人、婦女和體弱多病者,不能滿足棉花栽培管理的需要。六是棉花市場運行狀態不穩,縣一級棉麻公司基本不收棉花,靠小商販收購,增加了棉價的波動性,再加上國外和新疆棉涌入內地,使本地棉的市場進一步萎縮。七是災害頻發,種棉風險增高。
河南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李書勤就棉花供求形勢分析認為,根據河南現有棉紗產量及發展趨勢,省內棉花供應缺口將會長期存在,而且供需矛盾趨于尖銳。當然,進口棉花是解決棉花供應缺口的必要手段,但與此同時必須處理好進口棉花與國內生產的關系,實現農業與紡織工業協調發展,工業反哺農業。他建議,建立棉花產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大棉花生產投資,實行籽棉最低收購保護價,加強政策調控,及時發放進口棉配額和拋售儲備棉,平抑棉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