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旺成聚酯市場“頭號殺手”
近一兩個月,記者聽到很多化纖企業反映經營出現困難,產品價格快速下跌,但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月化纖行業運行主要數據看,情況還比較樂觀。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存在矛盾,是否說明行業運行拐點已至?造成行情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重重困難之下,企業如何走上新的發展道路?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趕往上海,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聚酯論壇”上尋找答案,發現需求不旺正是當前市場的“頭號殺手”。
11月10日~11日,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中國化纖總公司主辦,中纖網(CCFEI)、英國泰克榮(Tecnon OrbiChem)公司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聚酯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行。經過多年積累,該論壇已經擁有了很高的人氣,與會人士通過積極交流探討,總能找到分析趨勢的新思路,并且總有一些新變化通過這一平臺迅速傳播開來。
9月以來“甜蜜光景”消失
記得今年六七月份,記者到紡織化纖產業發達的江蘇吳江地區了解情況,當地人士反映“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還好”。不過,當時的好光景并沒有讓人產生太多驚喜,業內人士反而為下半年形勢感到憂心忡忡。導致這種憂慮的最大原因,是當時外部需求不暢已經初顯端倪,而布廠、服裝廠的庫存正在積壓。此外,受宏觀政策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企業貸款成本上升,融資難度增加,加上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漲等因素的疊加影響,行業形勢難以一帆風順。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說1~9月化纖行業尤其是聚酯滌綸行業還沉浸在去年以來的“甜蜜光景”中,那么9月以后的日子就有些難過了。本屆論壇上,多位人士指出,自9月24日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滌綸長絲平均售價下跌了2000元/噸,從17000元/噸跌到15000元/噸,而且目前價格底部是否出現還為未可知。業界普遍認為,需求的持續下降可能會令聚酯滌綸后市行情繼續下行。
紡織化纖需求情況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據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了解,多數企業認為目前的經濟環境并不比金融危機時好多少,雖然造成兩者困境的根本原因大相徑庭,但導致的結果卻少不了需求下降,市場信心減弱。據鄭俊林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均呈現逐季度回落趨勢。而對紡織需求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幾月逐月下降,8月實際可比增長率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10%,尤其是扣除產品價格不止一倍的增長以后,數量的增長微乎其微。
同時,如果從化纖行業運行的周期性規律分析,得出的結論與當前市場表現一致。鄭俊林指出,在快速發展了十多年后,化纖行業運行周期已經從4~5年縮短至2~3年。經歷過自2009年上半年至今兩年半時間的恢復性增長后,當前進入下降階段也很正常。
需求不旺自下游向上傳導
記者了解到,進入第四季度,紡織行業訂單出現了快速下滑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下游服裝、家紡工廠訂單減少的影響,并呈現自下游向上游傳導的趨勢。
江蘇恒力化纖銷售部總經理孟紅軍告訴記者,目前化纖廠庫存水平還比較正常,但終端服裝、面料企業庫存太大,下游開工率不足,會很有可能影響化纖行業明年的訂單。有數據顯示,下游服裝、面料工廠開工率僅40%左右,工廠普遍反映接不到訂單。熟稔市場行情的中國化纖工業協會華東辦事處副主任史巧觀也談到,目前除吳江地區織機開工率尚可,在6成左右,其他織造業發達的地區開工率都很低。部分織造廠由于接不到訂單,現金流不足,已經將工人的工資打了7折。史巧觀同時指出,下游需求不旺已經逐步傳至聚酯滌綸企業,目前一些化纖廠庫存逐漸達到20天以上并且還在增加。{page_break}
對于紡織行業這輪自下而上的困局,孟紅軍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是上游供給幾何增長與終端消費線性增長的錯配所致。據他介紹,化纖行業1~9月份產銷兩旺,主要受益于下游大量增加的織機產能,但9月份后市場環境驟變,新增織機的廠家發現產品難以銷售,只能被迫停機,進而影響了對化纖原料的采購和價格。而上游供給幾何增長的原因,則既是由于各家企業在新一輪擴產潮中不甘落后,希望更為充分地利用技術裝備的后發優勢,也因為去年短期內集中形成的服裝庫存采購需求,給上游企業造成需求成倍放大的錯覺。2009年化纖新增產能在100萬噸左右,2011年新增產能達370萬噸,預計2012年新增產能將達700萬噸以上,這還是扣除了由于設備關鍵零部件緊張等因素,造成部分新增產能推遲或暫停投產的部分。但是,在老百姓的終端需求上,受購買力、衣柜容量等客觀條件限制,真實消費量卻是線性穩定增長。另外,人民幣升值削弱了外部需求,出口訂單轉移到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地區。
聚酯鏈由啞鈴形向橄欖形轉變
對于目前以聚酯滌綸為代表的化纖產能的幾何式增長,業內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人士認為,與以往需求決定供應的情況不同,在技術進步催化下的產品差異化、市場多元化,使供應對需求的影響與日俱增。換句話說,高速增長的供應量,在擴大應用領域的基礎上,能夠刺激需求的增長。這類人士認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初恒力集團投產20萬噸滌綸工業絲,占行業總產能接近30%,被業內視作龐然大物而驚恐連連。但最終,20萬噸產能由于工業絲應用領域的擴大和用量的增長,被市場消化了,甚至其后其他企業擴建的30萬噸產能也被市場容納了。還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這種觀點,就是以往是聚酯滌綸廠請下游客戶吃飯,現在很多客戶反過來邀請聚酯企業,說明即使供應量大大增加,供應方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還在增加。
但并非所有人士都如此樂觀。歐洲國際人造絲和合成纖維委員會理事長Frederic VANHOUTE就是產能過剩觀點的代表。在記者的印象中,來自歐盟的人士多次參加中國化纖會議,都在就亞洲產能高速擴張,歐盟等地區相關產業受到進口產品影響等問題進行闡述。Frederic VANHOUTE坦白地指出,目前全球聚酯產能嚴重過剩,并仍有惡化趨勢。他呼吁世界化纖業界從投資、貿易、環境、創新等角度進行審慎而全面的考慮,共同用負責任的市場行為促進全球化纖業的健康發展??陀^地說,排除立場性問題,他的一些觀點對行業具有警示和啟發意義。
聚酯滌綸畢竟只是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要判斷企業當前的擴能行為是否恰當,還是要將其放在產業鏈中進行整體考慮。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行業分析師徐智龍指出,包含PX、PTA、聚酯環節的產業鏈形態,正在由啞鈴形向橄欖形轉變,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PTA產能的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PTA產能達到5400萬噸,中國將突破2000萬噸。以恒逸、榮盛、恒力、紹興遠東、三房巷、桐昆等為代表的國內大型聚酯企業,正在向下游不斷延伸,實踐產業鏈一體化道路。多家企業新建的PTA裝置投產后,除滿足自身需求外,將有大量產品外賣。相比之下,聚酯的另一個主要原料MEG,雖然出現了煤化工等新型工藝路線,但受政策、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2011~2012年國內幾乎沒有新產能投放,還將大量依賴進口。
創新驅動主導未來發展模式
當企業在腳踏實地的分析當前現狀,展望未來行情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士抬頭“仰望星空”,看看未來行業的道路應該如何走。
“‘十五’、‘十一五’時期,化纖行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驅動,增長模式屬于數量型;‘十二五’時期,行業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將轉向質量效益型、節能環保型。”鄭俊林的這番話令記者印象深刻。不可否認,技術進步仍是行業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引擎,但“創新”二字尤為重要。業內專家早指出,當世界紡織化纖產能大量轉移至中國,其他國家和地區紡織產業基礎日益稀薄時,他們也逐漸失去了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動力。因此,中國紡織工業再要將改革開放以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作為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已沒有可能性,自主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鄭俊林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創新驅動的內涵:在裝備技術創新上,要實現重大裝備、關鍵設備的突破;在工藝產品上,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甚至引領需求的新產品、新工藝;在制度、機制創新上,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行業整體運作機制、產學研用深度合作、企業并購重組等都需要創新思維;在管理、營銷模式上,要建立現代化管理模式,將以往“點對點”營銷調整成產業鏈市場營銷。
當前,宏觀經濟的低迷讓業內彌漫著悲觀情緒,但史巧觀卻告訴記者:形勢不好對企業而言是壞事,對行業而言則可能是好事。他的這一觀點,基于惡劣環境的倒逼作用。形勢扶搖直上時,企業做常規產品都賺錢,就不會多花心思在產品創新上;而當市場持續低迷時,各種壓力將會倒逼企業重視產品開發與創新。這就是為什么危機之后新產品新技術大量涌現,企業節能減排意識顯著增強。
11月8日,澳大利亞通過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稅”法案。至此,這項備受爭議的法案正式成為法律。澳大利亞是發達經濟體中人均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碳稅”的實施將使得澳大利亞成為歐洲之外碳排放限制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碳關稅日益成為各國碳減排新選擇,并很有可能形成新的貿易保護手段時,占據世界總產能60%以上的中國化纖行業,必須對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審視,尋求二者協調發展的解決之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