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要取代美國?還早得很
中國7月份貿易順差回升到近315億美元———達到2 0 0 9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可能引發新一輪有關人民幣被不公平低估的歇斯底里的抱怨。但在美國政客們就此問題發表高見前,應該考慮一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新近一份研究報告中的發現。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加林娜·黑爾和研究顧問巴特·霍布金認為,中國制造的商品在美國消費品市場中所占份額遠沒有普遍認為的那么高。
他們通過對美國商務部、美國勞工統計局和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美國家庭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中,88.5%來自美國國內。在剩余11.5%的進口部分中,中國制造商品剛剛超過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只占美國總體消費支出的2.7%。
就連這個數據也夸大了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美國總體消費支出中的實際份額。原因何在?因為幾乎所有消費品的制造都涉及很多環節,準確統計不同部分產自何地會進一步降低“中國制造”商品的份額。
對此,黑爾和霍布金的解釋是:顯然,如果一雙中國制造的運動鞋在美國要賣70美元,這70美元并不都屬于中國制造商。事實上,零售價的大部分會用來支付把鞋運輸到美國的運費、售出這雙鞋的店面的租金、美國零售商股東的分紅以及運動鞋的營銷成本。這些成本包括與營銷過程有關的美國員工和管理人員的薪金、工資和福利。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口商品價格中平均36%付給了美國公司和員工,對于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來說,這一比例甚至更高。
黑爾和霍布金寫道:“平均來看,在‘中國制造’的商品上每花1美元,就有55美分流向了美國本土服務業。換句話來說,‘中國制造’中的美國部分約占55%。”
這就讓問題更復雜了。在88.5%這一貢獻給美國國內制造商品上的消費支出中,也含有“中國制造”的部分。把這塊也加上的話,黑爾和霍布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制造”的商品在美國家庭消費中的總體份額僅為1.9%。
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的是在美國政治爭論中如此可怕的“中國威脅論”言過其實。中國出口產品在美國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或許增長迅速,但在總額中仍微不足道。美國員工和企業也從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好處。
糟糕的是,有人以為人民幣升值可以為美國制造商在本土市場上創造更大空間———這一空間已經飽和了———這種希望似乎更不可靠了。如果“中國制造”的進口商品的大部分成本實際上已經貢獻給了美國員工和企業,那么人民幣升值僅會對美國制造商的競爭力產生有限的影響。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制造”所占份額很小還有一個好處,這意味著中國通脹對推高美國商品價格的影響有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