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華淺談服裝板師不能有的細軟時刻
楊新華說在工廠琢磨了好幾年的板,在高校講了很多年的學,而唯獨在工作室這種氛圍里面對各個層次的人講課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從業人員的態度不夠清晰所以他強調打板先得自身硬,不能有細軟時刻。
細軟時刻一:對從事行業的熟視無睹不自信
記者:為什么服裝行業尤其是服裝技術行業給人素質不高的感覺?
楊新華:因為無論何種身份的人,甚至街邊的乞丐也要穿衣服,從時間段來看,人類從第一聲啼哭來到世界,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就已經把衣服做好了,在死前也會穿上漂亮的服裝,甚至無時無刻,人類都離不開服裝。服裝總給人感覺象母親,我們對母親的忽視程度也就是我們對服裝行業的模糊程度,很多人因為自己的職業而顯得很偉大,象醫生、法官,但是我們做服裝的人卻很少能給人這樣的評價。也許正是因為它穿在身上太司空見慣,反而讓人們對它的存在熟視無睹。所以在這點上整個服裝行業的從業人員都不能懈怠。
記者:設計界一直在強調設計大師,但是打板師卻少見有這樣的級別?
楊新華:我特別反對大師論。人類一流的服裝設計師都在挑選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穿自己設計的衣服,加長了美丑的距離,所以我期待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設計師要給最丑的人設計服裝,讓他穿上這件服裝可以變成最美的人,現在的情形正好是顛倒了。
細軟時刻二:道理不夠透徹說成模糊學是胡鬧
記者:設計師尤其是板型師的概念應該是近幾年的稱謂。
楊新華:服裝從業人員素質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偏低這是事實,而高校學生對服裝的熱情又不太高,在高校我教了七八年的學生,但是最后真正畢業后堅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不到1%。因此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專業和選擇很重要。
記者:那么您認為學生一開始接觸服裝結構,什么方法最實用呢?
楊新華:不管是六分法還是十分法,甚至我們平時都折中一下教的是八分法,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都不重要,很多人也在自己積累經驗搞理論研究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么方法一定要了解透徹日本文化原型中轉省的問題。服裝打板是要在面料回彈性以及平面的面料與立體的人體之間的結合,省就是其中的關鍵。到現在為止服裝打板人員對省的轉移學到最后的結果概念很含糊,還有學校老師可能會跟學生講這就是模糊學,不是胡鬧么?道理當然是越明了越好,怎么能越含糊越好。但是不能偏離國家的高校教學前沿的東西,這些理論的存一定是有他存在的價值。
細軟時刻三:制板方法沒有理論依據是瞎扯
記者:那么高校前沿的這些理論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楊新華:我曾經在70個人的課堂上講課,用了微積分給他們推導了一個公式,等結果都算完了,學生跟我講老師我照著公式在袖窿還剪了3厘米才正好,所以理論是依據不是方法?
記者:最近我們版面在介紹的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論象真比例、45度還180度數字裁剪法?
楊新華:這些方法我也略微看了一下,在一個制板師的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對一個技術人員來說,方法是越簡單越好,但是理論一定要越嚴密越好,我們主張的是對服裝的探討非常嚴格經得住推敲,能立穩腳跟。真比例是在不同的部位上取各部位的依據,這樣的做法還是比較實用和科學的,其實服裝的公式只能用于普及,看別人的接受程度達到中上的狀態,要在這個狀態上有所發展必須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不斷的調試。
細軟時刻四:一嚇唬就軟不是硬技術
記者:那您在教學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
楊新華:教學和我們小時侯玩的陀螺差不多要打前、推后、帶中間,只要你抓住了前面的學生,鞭策后面的學生中間的自然是擠著往前走。我跟他們講做事情要象畫畫一樣,畫個銅盆一敲就得響、畫泥盆一打就得碎,這是起碼的質感。放羊的老頭他的鞭子應該帶著膻味,而不是在他的皺紋和破衣服上描來畫去。我有個學生在一家服裝公司干制板,前幾天接到一個皮衣的活,因為就在前幾天聽說一家企業因為胸圍放松量弄錯陪了幾十萬,自己手一哆嗦把胸圍放大了,整的幾套女裝我都能穿了。技術過硬不是簡單的形容詞,要敢于肯定自己,不能讓人一嚇唬就軟了。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只要在依據范圍內能滿足70、80%那就干吧。腦子里要將服裝明確的分成各種類別。像旁邊有人走過來你怎么知道是人不是樹呢?對事物的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要敢于肯定是板師最起碼的要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