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紡織品回收 尚待開發的“金山”
“十二五”末,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基本要達到20%~40%,業內人士分析稱,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每年處理廢舊紡織品不低于1000萬噸,需近500條回收利用生產線方能滿足處理需求。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紡織加工總量超過4000萬噸,占全球的50%以上。據相關部門測算,如果將我國每年產生的近2500萬噸廢舊紡織品加以回收利用,將減少近1/3的紡織原材料消耗。
然而當下,這還只是個愿望。
目前切實可行的回收體系在我國尚不完善,也缺少可以強制執行的回收流通機制。
待掘“金山”
如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廢舊紡織品回收發展成為投資少、收益高的產業,而我國卻還沒有建立一套成體系的紡織材料循環模式。對于中國龐大的紡織品消費市場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尚待開發的“金山”。
事實上,廢舊紡織品回收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它甚至已經伴隨著紡織產業走過了半個世紀。然而時至今日,我國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卻仍停留在起跑線的不遠處。
可以想象,如果能將中國千萬噸的廢舊紡織品進行循環利用,不僅能有效緩解我國紡織原材料資源緊缺的現狀,對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基本達到20%~40%,業內人士分析稱,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每年處理廢舊紡織品不低于1000萬噸,需近500條回收利用生產線方能滿足處理需求。而在這一過程中,廢舊紡織回收再生產業將產生近百億元的產值。
“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每年我國醫院、賓館、學校都會有大量固定性的紡織品淘汰,淘汰量是巨大的。”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委員會主任楊東輝看來,中國如果能夠實現廢舊紡織品回收產業化,那么對整個紡織行業將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他認為,廢舊紡織品是一個長期以來沒有被妥善利用的資源礦,這個礦最大的特點就是礦產量大、礦穩定性高。
{page_break}
回收之困
廢舊紡織品回收雖已被業界人士所認同和接受,但卻難免被消費者與“黑心棉”畫上等號,導致再生紡織品市場行情慘淡。不僅如此,缺乏政策引導以及技術支撐等現實問題,都決定了廢舊紡織品回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要實現紡織服裝行業的綠色循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舊衣物的回收工作。紡織服裝業的綠色循環發展理念應貫穿到每一個環節,從紡織資源的開發到面料的制造,從印染環節到服裝的設計及生產,從市場營銷到舊服裝回收、循環再利用等。然而從企業和社會的綠色循環考量,就整個廢舊服裝發展環境來說,對其進行回收利用,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有困難。
目前,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有三個難點,主要集中在原料收集、加工無污染化和市場附加值層面。首先是回收渠道,因為只有穩定的渠道才能保證廢舊原料的供應;其次是加工環節,對廢舊紡織品簡單加工處理往往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一流的技術、先進的制造裝備來保證再生紡織品的無害化。最后是市場,因為只有市場上有需求,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這件事。
然而當前,我國切實可行的回收體系尚不完善也缺少可以強制執行的回收流通機制,與此同時,國家對于廢舊紡織品回收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和在宣傳教育上的引導也稍顯乏力。以日本為例,再生纖維產品一般在成本上都會比原生纖維貴,但很多日本消費者就是愿意用這樣的產品,因為他們覺得環保,他們覺得使用環保產品有一種自豪感。可以看出,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不僅僅是機制上、制度上的完善,還要包括消費者觀念上、意識上的完善。
{page_break}
前景可期
其實,廢舊紡織品的用途很廣,尤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優勢明顯。目前,將廢舊紡織品回收后用在產業用上難度較小,而且成本較低,更容易推廣,這一點,在技術上我們已經能夠實現。
要在人們心中樹立起“變廢為寶”的意識,首先就要糾正一個誤區,即廢舊紡織品不等于偽劣紡織品。目前,國內很多消費者由于文化習俗以及對“黑心棉”的擔心而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產品有一種天然的抵制,但其實在國際上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產品已經越發成為了一種主流產品,這是大勢所趨。
就全球范圍而言,廢舊紡織品最多的用途是制作建材上的隔音、隔熱產品以及汽車制造上的隔音層。從2000年開始,法國就已經有公司開始了聚酯纖維的回收加工業務,而目前因為再生產品被廣泛用于汽車領域,聚酯纖維再生已經成為了法國最為賺錢的行業之一。
在我國,也有不少領域都向廢舊紡織品張開了雙臂。如制作墻體材料、水泥增強材料、消防龍帶等產業用紡織品。在中國廢舊紡織回收中心溫州蒼南地區,再生纖維利用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進行玩具、建材、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的生產。但這些產品中許多是直接出口國外,中國自己的廢舊紡織回收再生產品的市場并沒有打開。這說明廢舊紡織品可利用的價值無限,市場很大。
還遠不止于此,此前就有業界專家向記者坦言:“一線回收從業者大可放心,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絕非一個不賺錢的行業。”如此看來,廢舊紡織品產業不僅擁有巨大的市場可待開發,其經濟效益也尤為可觀。
發展低碳生態經濟模式,實施綠色循環經濟是我國紡織服裝業適應國際大環境的必然需要,也是轉型與創新的必由之路。相信隨著國家對廢舊紡織品在產業政策上的支持,廢舊紡織品產業聯盟發揮產學研的作用,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攻關,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集聚效應,一個新的產業必將出現在向紡織強國進發的行列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