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轉移要落實社會責任
目前產業轉移還未給企業創造很多利潤,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均期待產業轉移能夠創造顯著經濟效益,但事實表明,到目前為止,將產能轉移至中西部的企業,并未表現出和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期待的熱情。
2011年,東部地區企業險有出現財政赤字,多數企業利潤率超出4%,而超過60%的中西部企業利潤率在10%以下,有22%的企業甚至出現了財政赤字。
導致該差別的原因包括跨地區差異,諸如交通成本,以及遷入地區的地方因素,例如,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持和社會支撐系統。不過,從長遠來看,這些差異勢必慢慢縮小,利潤率將逐步回升。
本次調研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與收益率之間存在一定聯系。東部地區86%的企業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非常熟悉或相對比較熟悉,而在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為80%。東部地區64%的企業對其供應商提出了社會責任相關要求,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要低得多,僅有32%。
企業轉移可以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技能和管理帶到遷入地,這必將給企業社會責任在這些地區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除非企業因大大降低收益率而減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投資。
從調研情況看,雖然轉出地與轉入地政府與行業組織都非常看重產業轉移的經濟貢獻,但是,轉入地多數企業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對轉出、轉入地企業2011年主營業務利潤的調查顯示,轉出地企業幾無虧損且利潤都在4%以上,而轉入地超過60%的企業的盈利水平低于10%,其中21.7%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這一方面說明,產業轉移與承接之間仍缺乏經濟上的成熟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產業承接地的人力、自然和環境資源的產出效率仍然較低。
造成這種狀況的經濟原因非常復雜,既包括全局性的宏觀因素,如國際經濟環境、融資困難、匯率和通脹,也包括跨區域的差異因素,如運輸成本。例如,在接受調研的重慶某企業每段面料的運輸成本相對沿海地區高出1000元左右。而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會影響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愿景和投入。
{page_break}
外來務工人員回歸故土
“有序、健康的產業轉移意味著企業在合理利用中西部競爭優勢的同時,必須充分關注對員工、當地社區、以及環境的責任,避免轉移前后的責任落差以及在當地經營中的責任赤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說。
東部紡織企業遷往中西部地區,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農民工可以遷回故土,與家人團聚,同時帶動當地的經濟和社會活力。許多外來務工人員掌握了新技能,回到鄉土后,可以謀求高層次職位。“盡管如此,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員工離職率并沒有比東部地區低多少,這與我們的預期相去甚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如是說。不論哪個地區,缺乏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都是一個現實問題。企業有必要踐行社會責任,以聘用并留住人才。盡管東部地區平均工資水平普遍比中西部地區高,但差距并不大,且在逐漸縮小。此外,中西部地區的雇員對薪資更加滿意,很可能因為這些地區生活成本較低。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工作辦公室的調研顯示,2011年,僅紡織服裝行業通過承接轉移實現的投產項目就創造了7萬個以上就業崗位。83.33%的企業認為他們在中西部的發展有賴于當地相當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東部沿海地區企業中外來工人正逐漸轉變為轉入地企業中的本地勞動力,紡織企業遷移到中西部地區,不僅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正在使從前背井離鄉的外出務工人員實現本地就業化,增強了當地經濟和社會活力。“外地的工廠沒有給我這樣的待遇和臺階,沒有提升的機會。我在浙江那邊一直做一個職位,從到那里一直到回來,都是在一線的同一個職位做。但是,這邊卻給了我提升的機會,而發展上升的空間對我很重要。”曾經外出打工后來回到家鄉的某企業員工對調研人員說。
這是轉入湖北省某企業的招工廣告:“家鄉打工,沿海待遇,廉價購房。”這則廣告說明,企業員工的待遇問題不僅是轉入地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企業員工更為關心的問題。
調研也表明,在轉入地,37.5%的員工認為其工資水平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略有富余,而這個比例在轉出地為28.13%。
可見,盡管平均工資低于轉出地,但是轉入地的員工對工資的滿意度更高。其原因不外乎轉入地的生活成本低于轉出地,員工的經濟壓力更小,而且多數員工作為本地人,能夠在轉入地較容易地享受到更多的社會和家庭福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