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成為節慶消費通病
“雙十一”期間,京東交易額超100億元,這個數字是去年25億元的4倍,約占整個年度銷售額的5%~6%。另一家電商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在“雙十一”當日成交350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雙十一”確實會透支未來一段時間的用戶消費需求,某些快速消費品的消費會恢復很快,而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恢復需要很長時間,整體上還是會透支和影響未來幾個月的銷售。
大促過后現低谷是規律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同“透支消費”現象的確存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表示,“雙十一”期間消費者集中購買,出現一些沖動購買的現象,導致消費力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不論是在生活快消品方面,還是大件家具、電器方面,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雙十一’的影響可能會波及‘雙十二’、圣誕、元旦、春節期間的電商銷售。”莫岱青表示。“其實過度消費是所有節慶消費的共性。‘雙十一’作為一個被電商經營者造出來的節日,也不例外。”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趙萍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往往春節所在的月份之后的一個月,整個社會消費會出現一個低谷,同樣是有過度消費的因素。在這一點上,線上線下的規律是一致的。”
用網店經營者施小姐的話來說,就是“‘雙十一’之后是淡季中的淡季”。施小姐主營演出服裝,她告訴記者:“現在在賣的都是特價產品,普通產品的銷量是一年中最差的時候。”她認為,她所經營的這種產品,雖然不像電器、家具那樣單價高,但同樣是受透支消費影響較大的品類。“舞蹈演員買舞鞋,最多穿一雙存一雙,很難在短期內再度購買。再加上‘雙十一’之前的一部分需求也已經集中在‘雙十一’釋放了,因此我們最近的日子確實不好過。”她說。
消費者更理性
在經歷了數年電商大戰的風風雨雨后,網購消費者正變得越來越理性,這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的消費者對‘雙十一’有比較理性的認識,畢竟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了,消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不論是好是壞,消費者都會提前有一個預期。比如有些消費者想要購買一件單價較高的商品,他可能會持續關注該商品很長時間,在‘雙十一’之前就早早放進收藏夾,只是在‘雙十一’當天下單付費。”莫岱青表示,準備充分的消費者的比例正在上升。
趙萍同樣認為,理性消費者的比重更高了。“但遺憾的是,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數字統計,恐怕這種統計也不太好搞。”趙萍說。
確實有些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正在發生改變。受訪者韓小姐說“我今年‘雙十一’一件東西也沒有買,但去年和前年卻買了不少。”當被問及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的時候,韓小姐說:“有些東西沒必要非要趕到‘雙十一’才購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