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商業零售如何迎接品質消費時代
我們看臺灣,最需要體驗的是臺灣的商業精神。那就是堅守、忍耐、全力以赴、兢兢業業。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節奏太快,人心浮躁,價值觀迷失,可當我們慢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反觀自己,尋找內心的需要。
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于臺灣經濟的轉型。在臺灣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高速發展之后,高科技代工產業開始轉向衰落,臺灣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于是,直到2002年,臺灣行政院發布《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整體經濟發展計劃,其核心就是對公民進行美學啟蒙與教育,在整個社會孕育對文化美學消費的審美土壤,只有在大環境不斷成熟的前提下,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才能正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2009臺灣當局有提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執行時間為2009~2013年,主要目標是以臺灣省為基地,拓展華文市場,進軍國際,將臺灣打造成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匯流中心。
經過10來年的發展,臺灣文創產業形成了五大支柱:1、動漫創意;2、精致農業創意;3、新媒體產業創意;4、現代陶瓷業創意;5、產品設計創意等幾大類。
臺灣《遠見》雜志曾對文化創意產業做過問卷調查,當問到臺灣的文創產業中哪個最有潛力壯大并走向世界,35.6%的民眾選擇了創意生活產業,排名第一。
美國零售業大師P.G托馬斯將現代人類的消費行為可以劃為兩個大類:一類是理性消費,另一類是情感消費。理性消費需要快速、便捷、實惠,而情感消費則需要打動人們的內心。
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后是對情感的營銷。
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里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制作、消費市場特征等全價值鏈后,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商業項目。
崇尚“生活美學”,進行“臺灣生活工藝運動”,是臺灣重新塑造新零售業的根本動機。在內地進入萬眾創新的時代,我們更要學習臺灣將文創產業做強的根本動力。這里提倡一種親力親為、全心投入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以及注重每個環節的過程,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以此生活態度為出發點,進行一場從“人心”開始的革命。這里就是創客的搖籃。
因此我們看到各類創意零售店鋪,還包括法藍瓷、琉璃工坊這樣的品牌商店,都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用時尚、新穎的形式進行體現。
文化的最高形式是藝術。大眾的生活中,還需要藝術的點綴。臺灣的藝術表演市場同樣發達。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讓昆曲這個走進博物館的傳統藝術吸引了大批時尚青年;林懷民的云門舞集以西方現代舞蹈為基礎,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如書法、寫意等形式,開創了一個世界舞蹈新美學; 陳美娥的漢唐樂府將南音與梨園歌舞相結合,創造了一個1000 多年前的南音的現代神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