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舊衣服回收缺乏相應政策 回收利用潛力大
近日,鄭州宏大集團自主研發的舊品被服回收利用生產現場會在河南鄭州舉行。20余名相關負責人觀看了舊服裝回收處理的過程。
只見一件件制式服裝進入切斷機即刻變為碎片,然后經過吸風管道進入除雜機去掉紐扣、拉鏈等雜物,進入打包機進行打包。最后,再經過撕扯——開松單根紗線——梳理——纖維。“這套設備每小時可處理舊衣1噸。”
據宏大集團董事長王偉民介紹,這是舊品被服回收處理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分梳——長短纖維分離——長纖維作為再生纖維利用,短纖維可作為無紡布、建筑材料等。
回收利用潛力大
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大約有2600萬噸舊衣服被當作垃圾拋棄。王偉民分析,按50%分離率計算,拋棄的舊衣服折合纖維有1300萬噸,超過全國每年的棉花產量。以人口大省河南為例,平均每年至少產生109萬噸廢舊紡織品。如果每噸舊衣服回收利用可產生0.8噸纖維,相當于節約了0.5噸棉花,同時還節約了生產同等纖維35%的能源。更重要的是,物理分揀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減輕環境壓力。由此可見舊衣服回收利用潛力巨大。
再生資源成本高
據王偉民介紹,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發達國家,早已對廢舊織物回收再利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戰略目標,政府的積極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及再利用工作的開展。然而,在我國,還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廢舊紡織品綜合再利用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絕大部分廢舊紡織品沒有得到綜合利用。
究其原因,首先是從事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企業規模小,而且分散,行業存在安全風險。其次是廢舊紡織品變成再生資源的生產成本較高。目前,再生纖維的生產成本是原生纖維的1.2倍。由于再生纖維的生產成本高于原生纖維,以至于下游企業對該再生產品的需求熱情不高。如鄭州宏大集團先期研發這套舊品被服回收利用設備已經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大多再生資源企業步履維艱。成本高的根本原因還是產業鏈和產業規模沒有形成。此外,我國對再生纖維的普及工作還不夠,公眾對此的認知度不高。而在日本和歐美,大部分消費者已經將利用再生資源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政策支持是關鍵
在英國,新派慈善商店的客人并非都是被低廉價格所吸引,買二手衣服成為新的懷舊、低碳消費方式。在美國,對于可以再循環利用的舊衣服,他們的處理并不限于本地,舊衣服的去處是遍布全美各地的非政府慈善組織。移民波士頓的趙女士說:“這里的慈善機構為方便市民捐贈,幾乎每個社區都有舊衣服的回收集納箱。這些舊衣服經過慈善組織的回收、分揀、清洗、消毒處理后,分別發往二手服裝商店、材料回收再利用機構和第三世界國家。”
我國廢舊紡織品再利用發展滯緩、普及度低。制約我國舊衣服市場化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其合法性和相關的補貼政策。要想將廢舊紡織品形成市場化、規模化,政府政策支持是關鍵,企業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是保障,改變消費者對舊衣服的負面觀念積極支持是基礎,三者缺一不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