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行業頻出現設計師離職事件是什么原因?

Peter Dundas
Peter Dundas在Roberto Cavalli出任創意總監不過19個月,近日宣告離職。
緊接著,新任首席執行官Gian Giacomo Ferraris正式宣布帶領Roberto Cavalli展開全面重組計劃。2015年,Roberto Cavalli 業績算不上理想,核心利潤出現虧損,目前集團在全球共有182間店鋪,其中獨立門店僅有43家。有分析師預計,品牌最快可以在2018年實現扭虧為盈。
對于挪威設計師Peter Dundas而言,這是他第二次從Roberto Cavalli離職。2002年至2005年間,他就出任過Roberto Cavalli的首席設計師。其最近設計的兩個系列(2016秋冬系列和2017春夏系列)都受到了媒體和買手們的一直好評。那么時尚行業最近幾年頻繁出現設計師離職事件背后到底都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設計師離開的最大原因其實還是因為設計創造力無法給品牌帶來可預見的盈利。Frida Giannini在已經準備好2015秋冬男裝系列的前提下臨時被辭退。很明顯開云集團高層已經按耐不住了,占據集團業績50%的Gucci連續數季出現業績下滑已經對集團造成了火燒眉毛般的困擾,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Giannini在設計突破上的匱乏。無論是作為主要用于形象宣傳的高級成衣,還是真正帶來利潤的配飾系列,Gucci都無法在媒體、買手和消費者身上得到認同。
王大仁(Alexander Wang)離開Balenciaga幾乎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盡管還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王大仁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同名品牌的經營而不得不放棄。
更何況,同集團的Yves Saint Laurent在時任創意總監Hedi Slimane的帶領下銷量大幅度上漲,這種殘酷的現實競爭讓Balenciaga急于尋找一位有話題、有獨特設計語言,且商業頭腦發達的人,來將這座名氣比銷售更大的時裝屋變成一顆理想中的搖錢樹。于是乎,我們后看到了王大仁之后,炙手可熱的時裝金童Demna Gvasalia接替了Balenciaga創意總監一職。
原因二:叫好不叫座
然而對于大型時裝屋來說,僅有好的創意還遠遠不夠,有銷量才能轉化成是實實在在收入。王大仁之前,Balenciaga的上一任創意總監Nicolas Ghesquière選擇于2013年離開該品牌,據說就是因為設計上叫好不叫座,董事會要求設計師在產品設計上需要進一步商業化所致。
所幸Ghesquière隔年便在Louis Vuitton找到了新職位,但在時尚行業里,懷才不遇的天才還有很多,最有名當屬Olivier Theyskens。這位比利時設計師先后供職過Rochas、Nina Ricci甚至是走輕奢路線的Theory,然而都是因為在設計上的叫好不叫座而被迫離開。如今Theyskens重返巴黎,沒有再繼續打工,而是推出了自己的同名女裝品牌。
Stefano Pilati離開Ermenegildo Zegna亦是如此,根據WWD的報道,Stefano Pilati近乎高級定制般的設計方式與Ermenegildo Zegna品牌核心消費群脫節,這條被稱為“Ermenegildo Zegna Couture”的產品線設計上的確年輕有活力,也一改意大利老字號男裝屋普遍存在的老氣橫秋的問題。但品牌老客戶始終無法接受這些時髦了太多的款式。加上該系列平均售價超出了常規產品50%,讓不少顧客望而卻步。Zegna首席執行官Gildo Zegna在2016年初Pilati離任時說了一番頗有深意的話,“我們要成為時尚圈的重量級角色,Zegna在米蘭時裝周的秀務必令人難以忘懷。我們比預期更早實現了這個目標。”
但諷刺的是,Facchinetti三年任期內的成衣系列每次都能獲得行業內的一致褒獎。根據Tod’s集團發布的財報顯示,在過去的一年半里,集團整體營收出現了嚴重下滑,集團高層決定讓Tod’s回歸到自己善于的鞋履和包袋制造領域,減少對成衣產品的投入力度。
原因三:公司業務重組
隨著零售環境的變動和顧客購買習慣的變化,一些時裝屋也會在一段時間后重組旗下的業務——有時是開辟新的產品線,有時也會是關閉調整舊有產品線。
2016年8月,法國時裝品牌Carven決定關閉男裝系列,更加專注于女裝系列的發展,并隨之宣布品牌男裝創意總監Barnabé Hardy將離職的消息,正式結束自2015年1月開始的合作關系。
自2008年被Société Béranger公司收購后,Carven在藝術總監Guillaume Henry和前CEO Henri Sebaoun的帶領下成功復蘇。Henri Sebaoun將其定位為一個現代化的品牌,而Guillaume Henry的確也成功地將品牌打造成二線國際女裝品牌中的佼佼者。但是近兩年Carven無論是在設計,還是銷售上都遇到了瓶頸。今年5月,總部位于香港的奢侈時尚品牌代理商Bluebell集團收購擁有這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品牌的大量股權。在內地,經歷一段積極開拓后,品牌也靜悄悄地關閉了兩家店鋪。
{page_break}原因四:內部矛盾不可調和
因內部矛盾而被迫退出的最著名案例當屬Jil Sander的三進三出。
1999年,JilSander將品牌75%的股份出售給Prada集團,留任創意總監和總裁的職位,不過之后卻忽然辭職。2003年她又重回品牌,然而只做了兩季的設計又再次離開,據稱是因為Jil Sander本人與集團執行總裁Miuccia Prada的丈夫之間存在嚴重的管理和經營分歧。戲劇化的是,2012年,Jil Sander又選擇了短暫地回歸,不過到了2013年末終因“個人原因”徹底離開品牌。
至于Lanvin和Alber Elbaz之間的矛盾,由于就發生在一年前的2015年10月,所以很多人的印象要更為深刻。鬧得沸沸揚揚的Alber Elbaz離職事件其實是在Elbaz仍持有 Lanvin 10% 股權的情況下發生的。
作為一家營業規模已達2.5億歐元的時裝屋,Lanvin真正的瓶頸其實是在于支撐核心業務的成衣產品線規模過小,加上品牌一直沒有知名的配飾類產品,僅僅依靠出售成衣必然無力讓Lanvin在現有業務規模基礎上的持續增長。尋求國際資本注入,甚至是被奢侈品大財團的收購其實是Lanvin真正成為國際一線大品牌的必經之路。Alber Elbaz不斷催促王效蘭將Lanvin轉手更有實力的投資人,成為兩人矛盾的根本。
原因五:強度過大不堪負荷
除此以外,Elbaz為Lanvin工作效力14年,工作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離職因素。Elbaz曾公開表示,如今的時尚界猶如馬拉松比賽,設計師們都希望自己的品牌更強大、更迅速地發展,若不發展就會被市場淘汰。Alber每年需要完成男女裝在內的6個常規發布系列,這還不包括其他額外的設計工作。
超出負荷的工作壓力也是Raf Simons任職Dior三年后突然離職的最大原因之一。Raf Simons每年要為Dior完成四個高級成衣系列和兩個高級定制系列,除此以外還要打理自己的同名男裝品牌。更關鍵的是,Dior等以高級時裝聞名的老字號品牌,在產品設計上能夠給予設計師的發揮空間很有限,而是需要嚴格按照品牌歷史去延續香火。
但是,雙方最大的爭議在于Raf Simons提出了更高的薪資要求。這也是為何設計師和品牌更常簽訂三年期限的短期合同,而非長期合同——一旦設計師因為其設計的產品為品牌提升了銷量,一般都會要求品牌支付更多的報酬,將其成功反映在薪水上。
五花八門的離職原因背后其實還是因為經濟持續低迷的環境下,零售行業的不景氣,以及時尚愈發快速的運轉讓消費者愈發喜新厭舊。即便最近不少品牌或奢侈品集團發布的財報顯示營收出現了上漲的勢頭。但是單靠一個地區的業績回暖還是改變不了行業的低迷,生意不景氣就意味著有人需要出來承擔責任,人事變動就不可避免。其中首席執行官和創意總監是最先被動刀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