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勞動爭議案開庭 失業or轉型?
想必大家都知道,科幻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人類大部分工作均被人工智能替代,并差點引發巨大事故。
《機器人總動員》宣傳畫
李開復說,10年內,人工智能將取代50%人類的工作。
近日,國務院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人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時,也越來越焦慮和疑惑: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砸了自己的飯碗?如果真的因此而因此而失業,又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
2017年7月,數據分析師王某和老東家就解除合同賠償問題對簿公堂——他從事了13年的工作被一套智能系統取代,這起案件被法律界稱為上海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勞動爭議案。
崗位被智能系統取代后“失業”
在王某(化名)看來,總經理助理的職級、近3萬元的月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各項優厚的福利待遇……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失業”。
2004年,王某入職上海某知名百貨公司(下稱“公司”),工作內容包括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2014年,10年工作期滿后,公司與他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016年春節前后,公司的ERP管理系統上線。按照公司的說法,這一系統上線后,數據收集的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
“從時間的對比來看,本身這項工作完全人工操作需要8小時,系統上線后,可能僅僅只需花10分鐘就能完成。”在仲裁庭審現場,王某所在的公司認為,上述崗位智能化后沒有存在人工崗位的意義。
2017年1月,公司正式取消了王某所在的崗位。2017年5月,公司以調崗協商無法達成一致為由,解除了與王某之間的勞動合同,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及代通知金。
是否構成違法解聘引爭議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上海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負責該案的仲裁員說:“該案的爭議焦點之一是,此次ERP系統上線是否能被認定為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王某的老東家認為,新的數據分析系統上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符合生產經營趨勢,由于數據分析系統上線導致王某的工作內容基本被取代,對王某的崗位產生了實質性影響;而王某認為,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調整部門結構或者崗位職責是其主觀意識的單方行為,新的數據分析系統的上線不能完全取代其本人的工作內容。
上海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邱寶華則坦言:“目前就人工智能最科學的定義尚未明確,仲裁機構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結合證據等、依法依規地處理案件。”
上述仲裁員介紹:“智能取代人工案件的最終判決結果不一定相同,還需要根據單位在解除之前的互動過程、在庭上單位的舉證等進行綜合判斷。”
此外,“在解除合同前雙方是否公平地協商和溝通”也成為公司是否構成違法解聘的關鍵。
申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高姍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今后在解聘相關崗位人員時,以“無法勝任崗位”“崗位協調不一致”等作為解聘依據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爭議。 “法律應該更加關注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取代原先的人工操作崗位后,如何安置或解聘相關人員、能否通過調崗或培訓方式使得現有的技術人員更好適應企業的發展等問題。”
人工智能會讓大多數人失業嗎?
媒體工作人員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帶來的壓力。九寨溝地震發生18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的機器自動編寫新聞稿并發出,寫作僅用時25秒。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機器人替代率同比增長30.9%。近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基本保持20%以上增速,今年1—7月共生產工業機器人7.16萬臺,同比增長57%。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人工智能目前在基于規則和經驗的場合效果較好,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那些低效率、 重復性的重體力工種首當其沖。比如制造業中一些機械的、固定套路的工種或工序,會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復旦大學研究員、機器人智能實驗室主任張文強說,“同時,某些看似復雜的工種,如證券分析師、理財師、律師等,由于機器針對大數據的搜索、分析和挖掘能力很強,也會逐漸取代人力。”
最難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職業,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已經點出——考古學者,因為考古不產生利潤,商業和政府對其興趣和投入都不是非常大。
張文強表示:“長遠來看,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只有少數人工作養著大多數人的情況,而能夠駕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專業型人才將是少數工作 。”
對此,中國人工智能協會理事長李德毅在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提出了不同看法:“很多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替代,但也會涌現出更多新的工作。人類始終善于利用機器人的優勢,彌補機器人的不足,并利用機器人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上海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邱寶華在近幾年處理勞動仲裁的案件中,也感受到新技術、新模式產生的同時帶來了新的就業。她說:“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就此認為人工智能會對就業市場產生多大沖擊,目前來看倒未必。持續學習,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跟上形勢發展,才不至于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浪潮中被淘汰。”
更多精彩報道,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