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設計師遭遇了一個斷層:新鮮血液供不上
“國內設計師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
去年年底,發布2010年春夏趨勢的北京國際時裝周落下帷幕之時,中國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說,“時裝周設計師年齡越來越大已經成了一個趨勢。以往像羅崢等人20歲便成名的現象越來越少了。這說明一個危機:國內設計師遭遇了一個斷層,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
王慶認為,第一,設計師越來越老,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據他介紹,參加2009春夏國際時裝周的設計師平均年齡38歲,年齡最小的25歲,許多設計師已經40多歲了。前年設計師平均年齡是37歲,而幾年前設計師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第二,設計師人才需求看漲,但成熟型人才儲量不足,這是當前中國服裝設計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總從業人數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數的14%,但其中從事面料設計工作的人員僅占紡織服裝行業總從業人數的1.5%,創意大師、設計精英等高層次人才則更為稀缺;第三,設計師大多半路出家,需要汲取更多不同文化。目前許多年輕設計師們并非服裝設計科班出身,專業五花八門,比如設計師鄧皓是學飛機發動機設計的,肖紅學的專業是音樂。這也許說明,服裝設計師需要更多地汲取不同文化的通感。
“中國目前占據主流地位的服裝設計師們,是看著國際上一些大牌設計師的傳奇故事成長起來的,由此也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年輕設計師們的價值觀。其實服裝設計這條路很不好走。”憑借作品《皇城雪景》獲得“應大杯”首屆中國時尚皮裝設計大賽金獎以及最佳工藝獎的年輕設計師路寬說。
這位曾就讀于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設計師說:“人們看到的設計師都是鮮花和掌聲,沒有看到設計師的另一面。因為各種原因,每年紡織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中僅有2-3成留在本行業。我們學校190多名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也就5-6人走進設計師行業,因為這條路太難走了。”
事實上不只是設計人才本身,設計師對于服裝設計的認識同樣出現了“斷層”。
從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到2000年初的10年工作經歷中,例外設計總監馬可了解到一個事實:這個世界根本不缺乏能設計出時尚、優雅、性感、漂亮時裝的設計師,卻非常缺乏服裝設計師。
她認為,在21世紀,設計師不應該再是一味只為展示自我個性、創造短時間流行的消費促進者;設計師不能再關上設計室的門,自我陶醉于奢華之夢里。“如果你親眼目睹過一個真實的世界,就會對這個時代真正需要設計師承擔的責任有全新的認識。”
設計人才也需要商業培訓,那些原本滿腦子只有創意和激情的人,也需要填補自己在商業知識方面的空白。在這方面,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就做得很好。
每周二,知名計算機包生產公司Timbuk2的產品設計經理約翰·馬蓋爾都會花兩個小時,向美國最大時裝零售公司GAP的一位資深店長艾林·洛溫伯格學習基礎商業知識,包括產品線的運作、商業匯報的訣竅、如何使自己的部門計劃與整體收益目標吻合等等,這一切都是設計學院從未教過的。
“毋庸置疑地,學校給了我作為一個設計師所應具備的一切”,馬蓋爾說,“然而,對于設計好的產品該如何與品牌或收益發生關系,我幾乎一無所知。”
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在設計學院,沒有人會教你公司財務或管理學之類的東西,學生們也難以將設計天賦運用到商業中去,然而,對于一個服裝企業來說,設計的意義卻恰恰于此。
如同一位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在觀看完一場旨在在專業學生中發現中國設計未來的大賽后,發出的感慨:“我欣賞了一場精彩的化妝舞會,卻沒有看到‘服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