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秀就像馬戲團 卻救不了設計為王的時尚界
來自荷蘭的時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與建筑設計師Daniel Widrig跨界推出的一組3D立體雕刻時裝,不用戴3D眼鏡就能感受得到它撲面而來的視覺沖擊。
直到高質量的個人3D顯示設備成為大眾消費品之前,3D在時尚界還能走多久多遠暫時還只是一個未知數。
“3D一直就像一個屢屢進城演出的馬戲團,觀眾的新鮮感過去之后,馬戲團就該走人了。”就像在故事為王的電影界里,3D救不了爛片一樣,3D同樣救不了設計為王的時尚界。
2010年儼然已成為時尚界的3D元年
翻開《GQ》、《V Magazine》和《Interview》等國際知名先鋒時尚雜志的九月刊,你會驚喜地發現在隨刊附贈的各種精美的時尚小玩意中,多了一個新鮮但又完全談不上陌生的面孔——一副3D眼鏡。但這絕對不是提醒你要記得去影院給剛剛上映的3D版《怪物史萊克4》捧場,而是標志著2010年儼然已成為時尚界的3D元年。
出乎多數人意料的是,這副夾在時尚雜志中的3D眼鏡,竟然和夢工廠、皮克斯以及世界上的任何一家電影制作公司都沒有半毛錢的關系,而來自意大利久負盛名的老牌時裝大師Armani才是這背后的“主使人”。
Armani Exchange的市場總監Tom Jorrold對于此次的3D計劃顯然成竹在胸:“在我們兩年前的調查顯示,我們的顧客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擁有一臺iPhone(手機上網)或是黑莓手機。”對于這群喜新厭舊的年輕消費群體,Armani的這出3D牌還真是打在了點子上。{page_break}
今年6月,德國時尚攝影師Max Abadian在為Kill Magazine的夏日特輯拍攝的大片中再次將3D作為殺手锏使出。
時尚大片先鋒
其實,早在2009年8月,英國老牌時尚雜志《Dazed &Confused》就隨刊贈送了多達60000副的3D眼鏡,以配合那一期3D討論主題。讀者戴上隨刊附贈的紙質3D眼鏡,透過紅綠偏光鏡片就能看到立體的由Terry Tsiolis用3D技術拍攝合成的封面和內頁大片,配合文字的解讀,讀者們第一次直觀地體驗到了3D和時尚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魅力。
進入2010年后,伴隨著3D電影在全球范圍內的大紅大紫,時尚攝影師們也紛紛按捺不住創作激情,接連將3D視覺技術移植到雜志大片的拍攝之中。
雖然不能和3D動態電影的高規格技術需求相提并論,但拍攝靜態的3D大片也不會如掃街那么容易。由于人的左右眼之間存在距離,所以看任何物體時,兩只眼睛的角度不盡相同,即存在兩個視角。這種細微的角度差別經由視網膜傳至大腦,就能區分出景物的前后遠近,進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這就是3D成像的秘密——“偏光原理”。3D大片的拍攝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偏光”。攝影師模擬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臺并列安置的相機(或一臺雙鏡頭的相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畫面。經過后期電腦制作將兩張照片合成,就會形成細微的雙重影像,最后透過特制的偏光眼鏡,就能看到充滿立體感的影像。
正因為如此,3D大片的拍攝會比普通大片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但這并不影響3D大片成為一眾攝影師和時尚愛好者持續追捧的對象。來自德國的先鋒攝影師Sebastian Denz與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街頭品牌Carhartt合作完成了一個名為SKATEBOARDING.3D的攝影項目。
Sebastian對3D影像的執著與熱愛溢于言表,“和二維圖像相比,3D攝影包括了特別多的信息和空間感。如果你戴上3D眼鏡,空間就打開來,你就會被拉進去。在我看來,這些影像與觀眾之間的魅力是通過不斷的反差沖突形成的。3D眼鏡讓他們揭開了蒙在虛擬空間外的密碼,看到了一個被遮蓋的世界。”
Sebastian的這些作品在漢堡的Robert Morat Galerie、紐約的Sara Tecchia畫廊、柏林的Dada Post畫廊進行展出,觀眾反應相當熱烈:“這些圖像好像和我真實的經歷非常相近,它可以激發記憶產生過程,這是二維的影像所不會有的。我覺得自己在和整個空間互動,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觀察者。”
德國先鋒攝影師Sebastian Denz與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街頭品牌Carhartt合作完成了一個名為SKATEBOARDING.3D的攝影項目。
花生秀,沒3D不主流
如果說2006年秋冬時裝周上,已故時裝大師Alexander McQueen用3D激光成像技術在舞臺上虛擬出一個活脫脫的Kate Moss,是開啟3D時尚之門的里程碑,那么在2010年2月23日,平日里以守舊著稱不愛趕時髦的Burberry,開創先河般地將2010年秋冬季時裝發布會進行了全球同步的3D串流直播,就是更上一層樓了。
當日,Burberry 2010/11秋冬女裝發布于下午4時整,在倫敦的The Chelsea College of Art舉行。Burberry與電視臺Sky Television合作,利用其創新的3D技術制作影片,將倫敦時裝周現場的走秀現場,以串流技術發送到紐約的Skylight studio片場、巴黎的概念店Colette、迪拜的The Address酒店、東京的La Fabrique“Burberry之夜”,不能前往倫敦現場觀看盛況的貴賓們,只需坐在播放3D畫面的大熒幕前,戴上一副3D眼鏡,就能身臨其境。{page_break}
這一場3D秀幾乎成為了2010秋冬四大時裝周期間最具熱度的話題,讓Burberry在嘗到了3D帶來的甜頭之后選擇乘勝追擊,繼續挖掘3D技術在時尚領域的無限潛力。于是在2010年7月, Burberry在全球發布2010秋冬3D互動大片。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3D大片,此次由知名時尚攝影師 Mario Testino打造的2010秋冬大片并沒有紅黃綠的分色,因此并不需要觀看者佩戴3D眼鏡。取而代之的是運用360度全息攝影技術,在觀看由模特Rosie Huntington Whiteley領銜的這組大片時,觀看者只需通過鼠標點擊、拖拽或者旋轉畫面,就能從任意一個角度完整重現當時的場景,而不存在任何的視覺死角。
據悉,國際知名的3D供應商Xpand甚至和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主辦方合作,負責制作所有場次的3D版視頻。依照這個勢頭,3D應該不久就會成為時裝秀的主流展示方式。
3D風還未盛行的2009年,英國老牌時尚雜志《Dazed &Confused》就在8月刊隨刊贈送了多達60000副的3D眼鏡,以配合那一期的3D討論主題,可謂是預先窺見了3D風潮后來在時尚界的繁盛場景。
不戴眼鏡也有視覺沖擊
說到真正的將3D技術運用到時裝設計本身,還處于少數先鋒設計師的探索階段。
在8月剛結束的2010哥本哈根時裝周上,來自荷蘭的時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與建筑設計師Daniel Widrig跨界推出的一組3D立體雕刻時裝,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技驚四座的立體鏤空建材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當然,你不用戴3D眼鏡就能感受得到它撲面而來的視覺沖擊。
3D在風云變幻的時尚界還能走多久多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是時尚圈內還是時尚圈外,在一套統一的3D影像規格規范出臺,以及高質量的3D回放設備成為大眾消費品之前,從1839年英國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3D現象至今的百余年間,它依舊保持著充滿無限可能的前衛特質。
3D技術領域的資深人士丹尼爾·西蒙斯說過:“3D一直就像一個屢屢進城演出的馬戲團,觀眾的新鮮感過去之后,馬戲團就該走人了。”就像在故事為王的電影界里,3D救不了爛片一樣,3D同樣救不了設計為王的時尚界。噱頭也好,形式也罷,我們都不希望西蒙斯的話能夠兌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