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東莞紡織企業大裁員 新勞動法助珠三角轉型
在廣東省外資企業面臨投資環境惡化之際,東莞市一家紡織印染公司2月29日宣布倒閉,裁員近3400人。 《廣州日報》報道,位于東莞長安鎮宵邊工業區的福安紡織印染公司擁有4000多名員工,昨天突然倒閉,一次過裁員3395人,所有被裁員工要在7日全部離廠。 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加上廣東的投資環境和條件出現變化,不少在當地設廠的企業都表示面臨困難,此前也已有不少廠家搬離。 從最近的官方舉動來看,珠三角正謀求轉型升級,向高端發展。不過,由于多種原因制約,東莞的產業轉型任重道遠,由于成本但高,很多企業老板不愿轉移,并稱要用經濟手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但完成轉型可能需耗時十年。而在成功轉型之前,它們無疑面臨重重困境 這家工廠經理指,公司因受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市場不景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從去年下半年起發生巨額虧損,生產經營嚴重困難,已無力再負擔龐大的組織架構和人員支出。公司決定關閉印染廠及相關部門。 據悉,公司計劃支付的經濟補償金總額為3100萬元人民幣。盡管如此,公司大部分員工認為補償標準不合理。 20億元撤出珠三角 300億高科技資金進來 最新數據顯示,珠三角最近有20億元資金撤出,但同時卻有300億進來。撤出的企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進來的則是高科技、高產值的企業。 分析指,珠三角企業搬走后,到底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廣東將怎樣彌補空心化是現在關注的焦點,而“20億元撤出,300億高科技資金進來”顯示了珠三角企業轉型對廣東經濟的影響,也顯示了官方未來想重點發展高端技術產業的意向。 勞動法幫助珠三角轉型 《新快報》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顧也力教授表示,報紙上稱,東莞、深圳寶安等地的工廠出現集體撤資,20多個億的資金正向越南等地流失。“這些資金投資的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值低,新法一出來,用工成本一高就受不了了。”顧教授很有信心地說,“但這些企業我們希望他們搬。據統計,現在又進來一批企業,高科技、高產值,這批資金有300億。這就是產業升級啊。可以說,這個新法在幫助珠三角在完成產業升級!”至于大批工廠倒閉、撤資會不會引發失業率高企,顧也力說:“廣東地區的勞動力還有30萬的缺口呢。”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博士也認為,新法的好處是“能促使我們的經濟轉型,改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顧也力表示,新法立法宗旨就是惠及普通民眾,一些外來工收入很低,但對社會貢獻很大,但以往的勞動法基本沒怎么保障到他們。朱征夫也稱,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不能光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經濟發展的時候了,《勞動合同法》更能體現法律規范,更能體現法治社會精神和改革開放成果。 顧也力表示,“但目前的確有企業管理者對新法的理解存在誤區。”以最為人們詬病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問題為例。他認為,一個穩定的員工隊伍對企業也是有好處的。在日本,用工制度基本是“終身雇傭制”,工人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非常大,這樣一支隊伍自然會對企業發展有好處。從這個意義上講,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不是吃大鍋飯養懶漢,“這是希望長期留員工服務,與‘鐵飯碗’是兩個概念”。不過,顧也力也表示這一法律在一些提法上應有所改進,比如雙倍工資問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問題。如果概念不清,操作起來很難,他建議由各省盡快制訂出相關的實施細則。 官方協助產業升級 此外,廣東省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國興28日說,針對當前臺資企業在廣東所面對的挑戰,廣東正引導臺資企業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和有序轉移。他說,針對廣東臺資企業的特點和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廣東正執行《推動珠三角產業轉移,加大對山區發展的扶持力度》的發展戰略。 他舉例說,去年8月,促進會與省臺辦等舉行了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工業園臺資鞋業基地投資推介會,邀請了珠三角從事鞋業生產的兩百多名臺商出席,而目前已有九家鞋業廠商轉移入園。目前,廣東有臺資企業2.2萬多家,是臺資企業最集中的中國省份之一。 去年以來,中國當局推行多項政策,包括減少退稅、執行勞動合同法及強化環保政策等,令廣東臺資企業的投資成本大幅上升,經營出現困難,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 官方逼得緊 查關聯交易廣東企業受挫 鑒于外商經常藉由轉讓定價(即關聯交易)進行避稅,大陸稅務機關對企業關聯交易查緝日趨嚴厲。近期東莞即有一百多家臺資電子企業被通知自查自報,規模之大以往少見,其中不少為知名的臺商公司。 分析認為,此次全國性關聯交易的查辦,顯示了中國產業升級的決心,也可能是大陸想讓加工企業“遷移中西部或升級”計策中的一環,這將讓廣東的加工企業更難生存,不得不加快轉型步伐或是搬走。近來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大批遷移或倒閉,現在看來,這里面有官方下逐客令的因素。此前有報道稱,目前還有一部分珠三角企業留守觀望,其中港企高達60%。對于它們來說,留還是守,以及如果謀求發展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工商時報》報道,由于關聯交易追溯期可達十年,不少臺資企業補稅金額將超過千萬元人民幣。據當地臺商透露,包括東莞長安的一家指針型的臺資電子公司在內,這次自查自報的行動中,至少有十家以上臺商公司要補稅超過千萬元,甚至有三家補稅金額可能會破五千萬,這次當地稅務機構的行動,株連臺商之多,還有金額之大,應該會創新紀錄。 普華永道稅務部高級經理李筱筠表示,自2007年3月大陸頒布新企業所得稅法之后,對于關聯交易抓得很緊,尤其臺灣、香港、日本業者慣于以境外母公司或控股公司與大陸境內子公司的關聯交易作為避稅手段,讓大陸覺得自身稅收因而大幅短少,這些業者因此成為查緝的對象。李筱筠指出,當前大陸查緝的模式已由個別主動到廠調查轉為集體自查。自去年底開始,東莞即對電子產業展開大規模集體自查,目前東莞地稅局還在審理通知自查的一百多家電子企業,由于臺商是東莞電子業的主力,這些自查企業中主要都是臺商,甚至有知名企業。 普華永道上海分公司高級經理龔梅說,華東上海、昆山、蘇州等地臺商被要求提供轉讓定價文文件,說明公司關聯交易內容。她說,其實國稅局只要臺商填寫363號文表(功能風險與財務分析表),就已經是給臺商提出警告了。PwC南中國區稅務部負責人李尚義提到,大陸查緝關聯交易的地區,已從上海、蘇州、北京、廣州與深圳等一線大城市,蔓延到青島、東莞、佛山、中山、順德,甚至內陸的成都;受查公司的規模,也從盈收數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擴大到一億元上下的中小企業,范圍之廣前所未見。與會的東莞臺商協會會長葉春榮表示,這幾年都有在抓關聯交易。東莞被通知自查的企業絕對不僅一百多家,不過談到沖擊程度,則要看個別企業的情況而定。 吳德豐說,大陸查核關聯交易的追溯年數已由三年變為十年,一旦國稅局認定企業利潤收入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會要求企業自查,并在一定期限內(約三十天)提出關聯交易說明報告,如有不配合者,就會被稅務機關調高利潤所得,并以此追繳過去所欠稅款。 為協助臺商了解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臺灣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由所長薛明玲、稅務法律服務部營運長吳德豐領軍,與普華永道稅務部于本月27至28日,共同在東莞、無錫兩地舉辦研討會,關聯交易問題成為與會臺商關注焦點。 過去不少臺商常利用關聯交易中高進低出等手段作為避稅、增加母公司營收的手法,如今大陸官方整頓稅收的重點終于來到關聯交易,企業不僅會被追款、罰款,被認定情節嚴重者,甚至還要坐牢。普華永道稅務部高級經理李筱筠提到,很多臺商投資以電子業外銷為主,因此成為被盯上的重點。她說,東莞外商投資電子業比率占全體70%,但稅收只占納稅總量的12.7%;而大陸與國際電子業者的利潤約5%至7%,但臺商業者卻只有1%,大陸稅務機關當然會起疑。而臺商在東莞清溪、長安、石碣有很多電子廠,在關聯交易整頓中難免會被掃到。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