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秣陵鎮制鞋業實現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變
2月28日訊 素有“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全國重點鎮”的市場的轉變。目前,該鎮制鞋專業村10多個,制鞋廠家607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1.32萬人,年生產各類鞋3000多萬雙,實現產值8.92億元,創利稅1.34億元。
一個不起眼中原小鎮的鞋業怎會發展得這么紅火?他們制造的鞋子怎么會這么受到市場的歡迎?
產、學、研、銷相結合
秣陵鎮鞋業生產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一家一戶的手工作坊生產,程序簡單,品種單一,沒有品牌和特色,風險大,利潤低。幾年前的一場暖冬天氣曾重創秣陵的制鞋業,他們生產的棉鞋嚴重積壓,一些廠子甚至瀕于破產。
痛定思痛,秣陵鎮黨委、鎮政府帶領大家大打“五張牌”:發揮比較優勢,打好“特色牌”;實現集聚區運作市場化,打好“市場牌”;實行產、學、研、銷相結合,打好“科技牌”;營造“洼地效應”,打好“開放牌”;樹立循環經濟理念,打好“生態牌”。五張牌的打出,使該鎮的制鞋走向規模化、基地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路子,引進新技術,采取集資、合資等方式,使制鞋業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市場化,使全鎮制鞋業迅速走出了產品單一、銷售不暢的困境,形成了以“春蘭”等多個名牌為品牌的鞋業生產基地。
春蘭制鞋廠是秣陵鎮最大的制鞋企業,年生產能力150萬雙,2009年投資1000萬元進行轉型升級,引進了國內先進的生產線,生產高檔旅游保暖鞋,產品十分暢銷。
“老品牌要想生存,必須與時俱進,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才能發展。”廠長吳傳明深有感觸。
新技術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制鞋硫化技術的應用,增加了鞋產品的牢固度和質量。目前全鎮已開發出保暖鞋、雪地靴、旅游鞋、四季鞋、休閑鞋、棉拖鞋、皮鞋、高檔旅游保暖鞋八大系列60多個品種。
在短短幾年時間中,不少企業完成了從創立品牌、自主研發再到建立銷售渠道的“三級跳”。
靠品牌贏得市場
春蘭制鞋廠廠長吳傳明說:“去年,我們同上海科源鞋業公司、上海光偉鞋業公司及美國在華BBC公司實行聯合生產,產品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客戶青睞。”
品牌優勢促進了春蘭制鞋廠同上海科源鞋業公司、上海光偉鞋業公司及美國在華BBC公司的聯合生產。
在“名牌帶動戰略”引領下,秣陵制鞋企業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該鎮有5家制鞋企業注冊了自己的商標,11家制鞋企業被農業部定為“產品質量達標企業”,38個企業產品獲河南省“名優產品”稱號,開發出8大系列30多個品種,銷售20多個省份。{page_break}
隨著制鞋業的發展壯大,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集群,秣陵鞋業發展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催生出無紡布、印刷、機械、編織等20多個相關產業,形成了完整的鞋業加工生產鏈條,在這里沒有買不到的制鞋材料,許多外地制鞋廠都到項城采購原料。
專業園區凸顯聚集效應
“真是忙”,見到春芽制鞋廠廠長吳傳俊,他向記者說的最多的就是這三個字,“客戶的50萬雙旅游鞋這月底就得交付,大年初二鞋廠就開始工作了……”話還沒有說完,他的手機響了起來,是上海的一個客戶打來的訂貨電話。
不僅是春芽鞋廠,專業園里其他鞋廠同樣是在忙碌著。
“鎮里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集生產、銷售、管理于一體的鞋業工業園,吸引‘龍頭’企業入駐,把制鞋戶納入管理范圍統一商標,統一供料,統一銷售,解決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使企業生產能力得到有效擴張。”該鎮黨委書記劉德君介紹說。
該鎮組織部分制鞋企業到外地考察、調研市場。許多經營者認識到要想使秣陵鎮的制鞋業有競爭力,必須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實現產品由中、低檔向中、高檔轉變,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生產轉變,由無序生產向集中管理轉變。專業園助力,使秣陵鞋業蓬勃發展,集聚效應明顯。
“我們在沿海地區經營了20年,更有信心到中原地區再經營20年,決心把項城秣陵打造成制鞋業的生產基地。”去年進駐專業園的福建老板告訴記者,這里具有巨大的勞動力優勢,有龐大的內銷市場,制鞋業向中原轉移,一方面可以做外貿,另一方面也可以內銷。
目前,該鎮的制鞋專業園區吸引了多家知名制鞋企業入駐集聚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