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掙扎在盈虧臨界線
3年前,一雙皮鞋可賺1美元,現在只能賺到20美分,一不留神還可能虧損。這就是東莞外向型鞋企的現狀。
近來,東莞制鞋業不斷傳出工廠關閉的消息。甚至多家動輒幾千甚至上萬人的鞋企正在大范圍縮小生產規模,以應對訂單不足及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
“在一系列高成本的背景下,加工貿易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初級加工注定要被淘汰,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有關專家如是認為。
歐美客商出手不再闊綽
“保守估計全球的鞋訂單今年萎縮10%。”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在與記者談到今年中國制鞋企業的整體狀況時透露出其對形勢的不樂觀態度。
就連一向注重設計和細節、出手闊綽的歐美客商,如今也變得“斤斤計較”了。
東莞華宏鞋業近日收到了一封來自西班牙MENBUR品牌負責人的郵件。郵件中說:報價單與去年相比所有價格都上漲了,有些款式價格過高,無法銷售。現在歐洲經濟更糟糕,假如給好一點價格的話,我們的市場競爭力就會上升,訂單量就能增加。其中一款鞋,假如沒有珠子等裝飾,價格應會降低不少,請把去掉飾扣的價格告訴我。
郵件中還特意提到:“是不是將裝鞋的袋子算1.2美元?這太貴了,我們已改成0.25美元的袋子。”
而森威鞋廠前不久也因向一位客戶每雙鞋提價10美分,受到了客戶要求轉單的威脅。當晚客戶又打電話到鞋廠,總經理楊永清明確告訴對方不漲價不行,結果這位客戶第二天便從海外飛到東莞。
“接到電話時嚇一跳,從未有過客戶不打招呼就登門的情況。客戶直接殺到廠里,隨機抽查各類成本,核實后發現我們幾近沒有利潤,最終勉強接受漲價。”楊永清無奈地說。
利潤率只有1%
有關統計顯示,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長約15%,皮料自去年來上漲10%—20%,人民幣自匯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計超過26%。此外,東莞鞋企每周要停電兩天,工廠發電一天要花費5萬元。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越來越多鞋企掙扎在盈虧臨界線上。
楊永清對此深有體會。3年前,一雙皮鞋上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只剩下20美分左右,而一雙鞋子成本就要投入120元人民幣,利潤率大約只有1%,一不留神還可能虧損。
“要把成本核算得特精準才行,生產過程中也要把每個環節盯緊,一旦產品返工就虧了。”楊永清說,今年以來出口訂單是下滑的。
比楊永清早些進入東莞制鞋業的貝輝鞋業總經理貝友平,心里落差則更大。
“1987年到東莞開廠時,訂單多得不得了,有時兩天兩夜都在廠里加班,那時一個工人月薪只要100多元,而且招工容易。出口一雙4美元的女鞋,可賺2美元左右,利潤率大約100%。”貝友平告訴記者,“現在一雙鞋出口價是二、三十美元,但職工平均月薪2800元,經理級月薪1.6萬元,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1%的利潤率都難保。”
就連我國最大女鞋制造及出口企業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連嘆企業盈利“困難”。張華榮說,“今年僅第一季度勞工成本就漲了20%,我們要盯緊利潤和利潤率,不再追求規模的擴張。”
華堅主要為NINE WEST等國際名牌鞋代工,盡管占規模優勢,但其目前利潤率也僅有3%—4%。{page_break}
提高“求生”技能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美歐債務危機、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下,7月東莞對美出口出現年內首次負增長。
商務部時評專家周世儉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廣東代工的命運。他認為,加工貿易現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初級加工注定要被淘汰。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在嚴峻的現實倒逼下,以外向型為主的東莞制鞋業格局正在經歷一場裂變。東莞鞋企開始嘗試提高“求生”技能,包括更新報價化解匯率風險、產業轉移產能及出口轉內銷。
“孟加拉的工人月薪原本只要100多元人民幣,隨著世界最大運動鞋代工企業寶成在當地建廠,目前那里工人的月薪已漲到300多元,臺資鞋廠該國的工人已達5萬人。”某東莞鞋企負責人稱。
與此同時,華堅等不少東莞鞋企也成為“南鞋北上,東鞋西移”的擁 者,巴西國際貿易商派諾蒙甚至已把東莞等地一半業務轉移到四川、山東青島,還在重慶投建了制鞋生產線,而不少企業也開始做起了出口轉內銷的嘗試。
“眼看著那些已經跟著我干了20多年的工人,實在難以割舍。”貝友平說,他也正在琢磨著企業下一步該如何轉型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