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山西兩千年扥藝術鞋文化
中華鞋文化藝術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耀眼奪目的篇章。中華鞋文化藝術的起源和演變始終追隨中華大地人類發展的軌跡。我們的先人們踏著鞋履的歷程走過了上下五千年。炎黃子孫賦予了鞋文化永恒的生命力。哪里有人類的足跡,哪里就有鞋履的功績。我們縱觀鞋文化的歷史長河,每一款藝術鞋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生活習俗、禮儀宗教、藝術傳統和審美情趣。中華鞋文化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精致的工藝、多樣的功能、獨特的風貌而著稱世界。各地鞋俗文化藝術也成為民間收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各個地域的鞋履藝術品的收藏與探究,將發掘出鞋文化藝術中所承載的中華民間民俗風情。相約成俗、古趣橫生的工藝鞋、藝術鞋雖然沒有穿用功能但卻成為民間頂禮膜拜的護身符和避邪趨福的吉祥物。探究藝術鞋的形態,揭示其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民俗內涵,這也是中華鞋文化中最獨特的收藏價值。在現代化的今天,國內外的鞋工藝美術品不僅僅是案頭擺設的裝飾物或欣賞品,更賦予了形形色色的實用價值。這些光怪陸離的工藝鞋、藝術鞋,在具備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還映射出現代工業設計理念和流行的時尚造型,在情趣盎然的欣賞中給于人們美的啟迪和設計遐想。當代中華鞋文化藝術體現在蕓蕓眾生的收藏情趣中,融會在大江南北的民間習俗中,貫穿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中,中華鞋文化藝術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人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的發明和使用,源于人類的自我保護意識,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中國鞋文化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陶制夾頭鞋容器到樓蘭毛皮女式靴,從造型別致的各民族鞋到現代各種材質各種款式的時裝鞋,都與人類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鞋已由單純的物質消費品延伸為一種生活時尚,成為一種精神消費和文化享受。其藝術風格的豐富多變,直觀地展示人們求美求新的心理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品種繁多、魅力獨特的珍奇工藝鞋。
那么鞋,是怎么從日常生活用品成為工藝品的呢?說起來可謂源遠流長。在古代,有些地區封建迷信盛行,認為人死后靈魂仍然存在,要由陽間轉到陰間。因此在給死者下葬時,要放置一些陪葬品,其中當然也有隨時都要穿的鞋,因為到陰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但布質的鞋容易腐爛,后來就由木工鐵匠制成假鞋當陪葬品,再后來發展到用泥塑、陶瓷做成陪葬鞋。陪葬鞋既然成了商品,所以越做越精細,品種、式樣、材料也多了起來,逐漸從陪葬品走向供人欣賞的工藝品。后來也發展到具有實用功能,形成觀賞與實用相結合的鞋飾文化。
山西革履與趙林武王
1 991年在山西省原平縣劉莊出土了一批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青銅高勒靴藝術該靴子通高4. 2cm底寬3cm口徑2.Scm。口緣飾陶索紋。口緣有穿,身飾蟠龍紋。該圖片來源于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銅器圖錄》。這是至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鞋藝術品。其造型優美,工藝精細,不僅是靈巧的把玩件,也是精雕細琢的擺放件。鞋工藝品真實地反映出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穿靴鞋的歷史。
從鞋履史來看,我國的革靴不僅最早出現在山西,同時也是在山西的“胡服騎射”事件,讓革履從山西的“胡靴”變成今天的“漢靴”。青銅高勒靴藝術鞋證實了中國鞋履史上的這次偉大變革。
木屐的來歷與晉文公
兩千六百年前,山西古晉國的晉文公重耳掌握政權之前,曾有過19年的流亡生活。在那段艱辛歲月里,重耳的大臣介子推忠心輔佐他,給了他極大的幫助。有一次,重耳腹中無食差點餓死,介子推就偷偷地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重耳吃,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動。后來,重耳歸國做了國君,獎賞跟隨他流亡的人,大封群臣,惟獨把介子推忘了。但是介子推不但不去爭名奪利,還和母親遷入綿山自食其力。當重耳發覺此時后,便派人搜山,呼他出來享受榮華富貴。介子推避而不見,于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用這種辦法逼介子推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出,最后與母親緊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事后,晉文公既難過又后悔,命人將那棵樹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腳上,每日望著木履嘆息:。悲呼足下”。從此天下便流傳開木屐,“足下”這個名詞成為對別人敬重的新稱呼。晉文公并將綿山改為“介山”。將介子推的故鄉定陽縣改為“介體縣”。晉文公還下令,每到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不得用火,只吃冷食。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這個歷史故事在中華鞋史佐證了木屐最初在山西發源,在民俗活動中說明了清明節的來歷。
繡花鞋的傳說與晉文公
繡花鞋的產生必須要具備絲綢的前提條件,因為繡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繡花鳥等圖案而成。而山西南部中國古代哲學大師荀子的故鄉新絳縣就是兩千年前我國養蠶染絲的發祥地。荀子對家鄉的染絲、織綢非常關心,并提出“青,取之于蘭而勝于蘭”的染色經驗及其哲理。相傳軒轅黃帝之元妃嫘祖,始教民蠶,治絲繭,后世奉為先蠶。至今蠶主嫘祖的墓仍在山西南部的夏縣。山西晉南流傳著“晉國鞋”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山西晉國是個小國晉獻公當上國君后,一舉吞沒了十個小諸侯國,晉國自此成為一方霸主。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官中女子必須在鞋面上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十種花果,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在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十種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不忘晉獻公的赫赫繡花鞋傳說與晉獻公戰績,這種繡花鞋被稱為“晉國鞋”。也是我國最早的繡花鞋的起源說。當前世界上稱繡花鞋為中國鞋。
千層底與武士范
千層底鞋是中國鞋史中的偉大成就,至今依然使用。始于周代,首先為軍隊所用,然后向民間普及開來,這是摩擦原理在制鞋領域中的首次應用,今天的防滑靴也許就是納底鞋的沿襲。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工納底布鞋是我國最早的布鞋形象。
世人稱為晉國“侯馬鞋”。千層底鞋在山西歷史悠久、品相優良。比如在山西陽泉地區,有一種稱“灑鞋”的千層底鞋,又俗稱“壽陽鞋”,此鞋前臉有尖狀鞋底凸起,實納幫子。也有叫“一道臉鞋”的,即鞋前臉有一字形狀凸起。這種千層底鞋結實耐穿,尤其適宜農田勞動者穿。為了把鞋做得結實耐穿,山西婦女們常在署伏天搓麻繩納底子,因其時氣溫潮濕,麻受潮后納的底子結實,俗稱“壯”。當年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的晉商,無不是腳蹬千層底,走出娘子關的。在平遙一帶的商人們腳下的千層底布鞋,十有八九是出自榆次張家的‘舒仕軒”。“舒佳軒”的布鞋以其柔軟舒適、透氣吸濕頗有影響。商人們不但自己穿的是“舒仕軒”的布鞋,而且還作為上等禮品饋贈商場上的友人。“舒仕軒”如同“日升昌”等老字號一樣,名揚四海,其分號遍及全國,南至江漢流域,北則內外蒙古。今天平遙本地的千層底布鞋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如王家鞋莊和渠家鞋坊特別是在渠家鞋坊門口,有一只一人多高的巨型手工圓口布鞋,店主渠維安說,高1. 82米的這只巨鞋,就是他的招牌。鞋面上繡著的1 2個城墩,象征著平遙古城方圓12華里。這只鞋五六個人制作了半個多月才完工,光是8層布鞋底,就用去了二百多米棉布。
繡花鞋的傳說與晉文公
山西的票號商號興盛有一個優勢,就是人事關系好。山西的票號雇人有一個標準,就是要了解你上面三代人緣如何,看看有沒有什么不良影響。還有看你有沒有不良嗜好及文字功底。另外還看你的反應,是不是聰明伶俐,除此以外,有的票號在最后看你能不能穿上一雙鐵鞋,來最終定奪。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票號(等同于現在的銀行),由平遙人李大金創建于清道光三年(182 3年),直到1914年才停辦。日升昌在清末民初的金融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想來日升昌一定有它的獨特之處,比如,當時日升昌選擇人才非常之嚴格,。但凡來面試的人,都必須首先通過穿“鐵鞋”的這個硬指標。以這個鐵鞋為標準,腳太大太小都不成。這種“以鞋識人”的選人制度,造就了日升昌一個最優秀的工作團隊,這也許是日升昌得以“日日升,日日昌”的重要原因了。
掛靴與老朱官
清代在山西有一習俗,若在一地有個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官員,當該官員離任時。人們將他的靴形,畫在一個木盒上,吊在街前,以作紀念,稱作掛靴。而在山西的晉城縣城北的鐘鼓樓上,擺著一只真靴。非常受人尊崇,每逢初一、十五,還有人去叩頭焚香呢!這是在清末年間,鳳臺縣(現晉城市)有一位姓朱的縣官,清正廉明。一天,行至城內大十字處,被一位痛哭流涕的年輕寡婦攔住,哭泣道:“我的男人死了,上有八十老婆母,下有不足一歲的小嬰兒,家境貧寒,無法度日。”老朱官把小寡婦的情況訪明后,急忙差人拿了五兩銀子和幾身衣裳,給小寡婦家送去,并留下一道鐵牌,上寫:婆母有德,兒媳有賢。上感皇思,下謝鄰舍。每月初一,知府撥錢。養母送終,育兒上學。當老朱官離任風臺縣時,因老朱官為民辦了許多好事,百姓誰也不愿意讓老朱官走。小寡婦的婆母拽住一只靴,隨手脫了下來。人們跟著她們奶孫三人,把這只靴掛在城北的鐘鼓樓上,以示人們對他的緬懷和敬仰。無獨有偶,筆者在1 985年5月份于山西雁北地區考察民族鞋履時,在揚家將殺敵衛疆的代州地區發現一雙銅制的藝術鞋(圖1 9)。該鞋制作精細,仿真度高。鞋面為方口雙梁結構,鞋底為厚3厘米的千層底。兩只鞋共7市斤重.全長34厘米,鞋寬11厘米,鞋幫高9.5厘米。據守望揚家祠堂的揚業第36代孫78歲的老人楊光遠敘述,該鞋是楊業的兒子楊廷昭即揚六郎最愛穿的的軍便履。人們為了懷念揚六郎驍勇善戰,衛國抗遼的民族英雄,便把他的鞋恭奉在祠堂里,供百姓祭拜。無論是老朱官的官靴還是揚六郎的軍履都反映了山西民間把對人的崇敬轉化為對名人鞋的祭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