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 世界上罕見的玉履鞋
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館里,收藏了一件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這件玉衣是南越王的斂服,分為頭套、上衣、手套、褲筒和鞋子五部份,長1.73米,共用2291片玉,以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玉衣出土時,編綴的絲線已經腐爛,玉片散落在墓室里,后來經專家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將它修整復原。兩只殮鞋采用紅色絲線串起打磨光滑、邊角鉆孔的玉片,里面再以絲絹襯貼加固而成。有資料報道:鞋長29.5厘米,寬10.5厘米,高12厘米,共用長方形和梯形等玉片217塊。當時,僻處南陲的南越國雖然與漢王朝分庭,但許多方面卻又刻意模仿漢制,所以南越王死后用玉衣作喪服也就不足為奇的了。
我國崇玉的歷史非常悠久,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玉斂葬風俗。考古證明,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出于對玉無比崇拜的迷信,玉廣泛使用于裝飾、祭祀、喪葬等活動,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喪葬習俗代代相傳,發展至漢代已形成帝王貴族以玉衣為葬服的風氣。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第一次出土了兩套完整、珍貴的金縷玉衣,玉衣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殮服,也由頭罩、上衣、褲筒、手套、鞋五部分組成(圖2)。玉衣,古稱“玉匣”、“玉柙”等,由各種形狀的玉片縫綴而成,據說能夠讓死者的身體不朽。玉衣制作工序復雜,工程浩大,首先要把大塊玉料切開,按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形狀磨制成各種規格的薄片,如:長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等,再在玉片的四角鉆孔,打洞的精密度與工藝要求非常之高,據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鉆孔直徑僅1毫米,最后再用黃金制成的絲縷加工編綴。在玉材的選用上也非常講究,如:徐州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由4000余塊玉片組成。玉衣片大小不等,即平薄,又光亮,皆選用新疆和闐玉料,如此精美的玉衣在我國亦不多見。
到了東漢,已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等級制度,據史書《漢舊儀》載:帝崩,含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廣)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后漢書·禮儀志下》又詳細記載:“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由此可見,東漢時期玉衣已明確分成為金縷、銀縷、銅縷三個等級。只有皇帝駕崩才能享用金縷玉衣,而諸侯等死去時只能使用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僅能穿銅縷玉衣。玉衣為宮內作坊統一監制,由皇帝賞賜給諸侯及皇族。在玉衣制作工藝上,東漢比西漢也更趨成熟,并有許多新的改進,如:鞋子能夠分辨出左右方向,手套已出現姆指等等,因而玉衣在穿著時更能貼合人體。自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西漢金縷玉衣以來,各地又陸續發現兩漢時期的金縷、銀縷、銅縷玉衣約四十多件,多數較為完好,而絲縷玉衣僅南越王一件。這種世界上罕見的玉衣殮尸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鑒于“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的狀況,下令禁止使用“珠襦玉匣”,至此,在中國歷史上風行了三百余年的玉衣斂服習俗才被廢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