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做好產品是根本
前一陣子,著名作家莫言在德國的一次演講因其幽默風趣被多位朋友轉發。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再三提到妻子讓他在德國買鍋。事實上,有到德國旅游的親友們多半會帶回幾把刀或者幾只壓力鍋;到日本旅游,則多會帶些小家電,比如電飯煲、吹風機等。
起初我對此頗不以為然:用得著不遠萬里帶把刀或抱只鍋回來嗎?費力不說,價錢也不便宜。但在用過之后,我改變了看法。德國的菜刀雖然看著沒啥特殊,可用起來明顯不一樣:切肉切菜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氣,輕輕松松就可以把東西切得整整齊齊了。日本的電飯煲,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粘糊。據說其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國內企業目前還無法生產出同樣的產品。
近兩年,受市場大環境影響,紡機產品銷量普遍下滑,大多數紡機企業家都感受到艱難。隨著各項生產成本的抬升,不少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薄如紙,但還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有時候甚至只能賠本賺吆喝。怎樣才能跳出價格戰的泥沼?大家都知道要轉型升級,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但應該怎么轉型,有限的資金應該投在哪兒?許多人都束手無策。
德國的菜刀其實闡釋了制造業的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做出好的產品。像菜刀這樣的產品,可以說已沒有多少新意可挖掘,和智能、個性定制等新鮮的概念都難以貼上邊,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對于陷入困境的紡機企業來說,與其用盡心思搶客戶,倒不如回歸到做好產品,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力求技術和工藝上的創新。
我國的一些紡機產品在技術性能指標上和國外產品的差距已經不大,價格還便宜很多,可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企業愿意用外國的紡機設備?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問了很多年。這些年里,我們看到在粗紗機等領域,國內企業已經基本占領了市場,而這是建立在產品的可靠性得到保證,紡織企業覺得國產機器也用得放心的基礎上的。當前紡織企業也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他們當然喜歡價廉物美的紡機產品,不過他們同時更希望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能進一步提升,用工成本能進一步降低。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過,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對中國的紡機企業而言,正如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王樹田在談到行業“十三五”規劃時所說的那樣,企業應該回歸到產品本質上,把功夫用在提高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上。不要盲目追求高端,而要著力于解決痼疾,提高國產紡機的整體水平,讓用戶用得放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