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努力提升品牌價值 踏過百億門檻
對于中國體育企業而言,規模之外更大的命題,永遠是品牌本身的進階。即使在突破了所謂百億魔咒之后,丁世忠也知道,論品牌認知,安踏與身后的李寧還有差距,遑論阿迪耐克,品牌突圍是比規模突圍更為緊迫的命題。
時至今日,國內體育用品公司還對2012年出現的幾乎摧毀行業信心的庫存危機心有余悸。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黃金年代之后,國內的體育用品公司紛紛從高點隕落,2012年李寧出現了上市八年來首次虧損,接近20億元。同年,雖然安踏在業績上以不到10億元的優勢趕超李寧,但也出現了上市五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來對終端銷售的忽視,對大批發模式的依賴,使得體育品牌的庫存危機在2011年就初露端倪。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慶對《中國企業家》回憶說,過去品牌商將產品賣給經銷商,一年有4個季度的訂貨會,經銷商訂完貨,品牌商的任務就算完結。這種銷售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品牌商對市場的需求變化不敏感,同時也無法感知消費者對產品的訴求。
在這一背景下,安踏率先提出了“零售轉型”,轉型的核心在于快速收集顧客的反饋意見,開發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提供精準的訂貨指引,鼓勵經銷商靈活的采取補單,讓店內的庫壓水平保持穩定和防止庫存積壓。
作為安踏的前員工,馬崗回憶起來這次改革,認為并非易事。如果說每年增加2個訂貨會,還比較容易推進的話,那對終端店面的改革,不是依靠品牌商自己就能完成的。這需要經銷商進行更多的配合,其中一個細節便是要求安踏所有的店面中都安裝ERP系統,了解店面的銷售信息,方便及時補貨和更新。而對于銷售不佳的店面,則被要求關閉。
經銷商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監控,他們并不希望將真實的數據分享給品牌商。改革遭遇阻力之時,丁世忠決定,協助經銷商在全國主要的縣市開設旗艦店,給其他經銷商“樹立典型”,重點店鋪做出效果之后,再往下推進便容易了一些。
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在當時國內“輕公司”盛行,李寧的模式備受推崇,但在庫存壓力之下弊端盡顯。經銷商不受管控,渠道出現混亂。而丁早就意識到了這種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安踏要求經銷商轉變過去“重加盟、輕直營”的模式,直接開設直營店,加強對渠道控制。在其余運動品牌還深陷泥沼之時,安踏在2012年底,庫存處理便基本完成。
對零售環節的改造,加快了安踏平均存貨的周轉日數,這是指企業從取得存貨開始,至消耗、銷售為止所經歷的天數。周轉天數越少,說明存貨變現的速度越快。2014年,安踏的這一數據為58天,而同期李寧為109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