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的“選擇性放棄”計劃,能否幫他們渡過難關呢?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耐克公司周四表示,為應對銷售放緩的現實,耐克計劃裁減全球約2%的人力,此輪裁員將影響超過1000名全球員工。截至5月底,該公司包括零售人員的全球員工總數超過7萬人。
根據這項名為“Consumer Direct Offense”的計劃,耐克計劃把旗下業務部門由六個減為四個,
將新組建的四個業務部門是:北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大中華區;亞太和拉美區。
耐克還指出,將把鞋類的款式減少1/4,未來聚焦于ZoomX、Air VaporMax和Nike React等核心品牌。也就是說,要集中力量打造爆款了。
耐克計劃業務將集中于10個國家的12個主要城市,至2020年,這些業績占公司逾80%的預估成長。這些城市包括紐約、柏林、巴黎與巴塞羅那。
受該消息影響,耐克周四收盤下挫3.22%,報52.9美元。
近兩年來,阿迪達斯的增長曲線驚人,而耐克則進入了瓶頸期,整個2016年,耐克經歷了連續 12個月、超過 30% 的股價下跌,在最重要的北美市場,公司的期貨訂單連續四個季度需求放緩。
由于阿迪達斯與耐克計算財年的方式不同,無法直接比較雙方同期業績。但阿迪達斯2016年四季報與耐克于今年3月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報則顯示,耐克的雖然營收依舊領先于阿迪(84億美元 vs.50.04億美元),但在增速上,阿迪以12.5%遠高于5%的耐克,毛利率上,阿迪以48.8%超過耐克的44.5%。
耐克的全球期貨訂單顯示,接下來六個月零售商從耐克這里訂的貨數量同比下降 4%,尤其是美國市場,他們正在收緊供貨以優先處理積壓的庫存。
上月美銀美林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其決定維持對Nike集團跑輸大市的評級,目標價僅42美元。該行稱,耐克目前的庫存過高,市場份額逐漸被阿迪達斯吞噬,核心高端產品銷售疲軟,令其在與阿迪達斯競爭時的優勢大減。少數投行對耐克集團的未來潛力失去信心,開始轉向悲觀。
能直接反映鞋款受歡迎程度的球鞋轉售市場上,耐克的頹勢也一覽無余。2015年1月時,耐克旗下JordanBrand 一度占領球鞋轉售市場 96% 份額,彼時adidas 連 1% 也分不到,而現在adidas已占據球鞋轉售市場 45% 的份額,其旗下Yeezy、adidas Originals Stan Smith系列成為Sneaker 們交易、收藏的新寵。
今年早些時候,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的自傳中文版《鞋狗》在中國引發熱潮,從企業家到耐克粉絲幾乎人手一本,書中菲爾·奈特用50美元起家,從幾乎破產到成功締造一個強大的體育商業帝國的經歷,可是說是非常經典的商業傳奇了。如今,不會有人否認耐克依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具科技含量的運動品牌之一,但這個身經百戰的公司近些年究竟做錯了什么呢?
可能是速度。不是耐克不快,是不夠快。近些年,當人們將穿緊身小腳褲當作時尚時,搭配的首選不再是 Air Jordan 那樣略顯笨重的籃球鞋,娛樂明星助推下,修長輕便的 Stan Smith 成為了最in 的百搭款,而此時耐克因早先 Air Jordan的統治地位而不斷進行復刻的鞋款逐漸成為了庫存負擔。
要清庫存,意味著更多的折扣,但這樣 Air Jordan 就已不再是從前那樣用戶們千金難求的高毛利率產品了。
與此同時,阿迪達斯供應鏈反應極其快速,他們在以每月,甚至每周的頻率更新熱門鞋款,并不斷找全球年輕人最認可的潮流icon 將它們帶上社交網絡,引爆一輪又一輪的搶購。數據顯示,阿迪達斯2016年的銷售額有80%都由當年的新品貢獻。
從新品的角度來說,耐克并非沒有創新,只是相比而言,他們更強調科技的應用,但這些科技都隱藏在了鞋子的內部和細節,相比于更注重外觀和款式創新的阿迪達斯,在時尚唯上的大環境里,這些產品就不那么帶量了。
耐克當然也知道供應鏈反應速度的重要性,過去五年耐克在研究供應鏈和開發高技術產品方面投入了25億美元。他們應用NOVA技術,3D打印球鞋原型,試圖將球鞋的生產周期從18個月,縮短到4個月。
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這次的裁員并非全是增長放緩而節約成本的無奈之舉,而是戰略調整的一部分。耐克未來供應鏈的自動化可能并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與此同時,消費者向電商渠道的轉移,也意味著實體店面和其人員的精簡。
菲爾·奈特在《鞋狗》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些時候你需要放棄。有些時候知道何時該放棄并重新嘗試新事物也是一種天賦。放棄并不意味著停止。”
那么這次耐克的“選擇性放棄”計劃,能否幫他們渡過難關呢?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