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在“紫禁城皇家服飾展”開幕式上的講話
尊敬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董事會主席保羅·拉多克先生,
尊敬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馬克·瓊斯爵士,
尊敬的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先生,
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今晚參加“故宮博物院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聯合舉辦此次展覽表示熱烈的祝賀。
此次展覽將向英國公眾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國明清時期的皇家服飾。這些服飾精工巧做,處處顯示出皇家的雍容與典雅,無論是絲綢錦緞的流光溢彩,還是刺繡文飾的精美絕倫,都達到了中國古代宮廷服飾的巔峰。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當我們欣賞這些巧奪天工的中國古代服飾精品時,我們或許應多一些了解和認識中國的角度:
一是由表及里。中國古人將日常生活分為“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其中衣服居首位。中國的服飾體現著中國不同時期的生產發展水平,體現著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雙重層面折射著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史。所以說,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今天,我們從明清皇家服飾中,既可看到當時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更可看到明禮儀、講服飾、重舉止的社會習俗與風尚。可以說,今天的展覽為我們打開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二是由古及今。服飾是時代的鏡子,反映時代的風貌,隨時代而變遷。今天的中國,與數百年前相比,變化可謂“滄海桑田”,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都發生了巨大變革,因而服飾同樣經歷了脫胎換骨式的轉型。即使是與改革開放前的30多年相比,中國人的服裝也完成了從“藍色一片”到五彩繽紛的蝶變。希望大家既能從此次展覽不僅了解曾經創造輝煌文化的古代中國,而且看到一個正在追求進步繁榮的現代中國。
三是由點及面。近年來,“盛世華章”故宮文物展、中國秦代兵馬俑展等先后在倫敦舉辦,吸引了眾多英國民眾,此次展覽是中英兩大頂級博物館之間精誠合作的又一次結晶。文化是人們溝通心靈最好的橋梁。中英兩國歷史背景、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不同,但這并不是也不應當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障礙。中國古人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英文化有差異,但正因為差異,才導致相互吸引,才需要相互了解。中英文化交流的成果也充分說明,不同文化相互借鑒和學習,才會共同發展和繁榮。
當前,中英兩國關系正處在新的起點,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我衷心地期望中英兩國文化界共同努力,不斷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民眾的了解和友誼,為中英關系的不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最后,我預祝此次“紫禁城皇家服飾展”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