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CHIC2012前夜的記憶
轉眼間,服裝行業的歷史,也打開了塵封在中國服裝史冊中的記憶。
1985年,中國服裝代表團第一次參加巴黎國際服裝博覽會,當時中國代表團還只是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沒有資格上臺表演,只能坐在臺下觀看表演。當一位頭戴香蕉造型帽子的模特走上展臺時,臺下的一位服裝研究所的副所長竟然用四個字形容:妖魔鬼怪。
談到這段陳年往事,譚安激動地拍著桌子說:“這都已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了,我們的服裝行業還是這個樣子,可見行業的落后。”回國后,譚安就下定決心:要辦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巴黎國際服裝博覽會一定要有中國的一席之地。要讓巴黎為首的西方時尚界,正視我們中國服裝的存在。
回望令人難忘的首屆CHIC時,不能不回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那些猶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服裝展會,它們匯集成一條波濤滾滾的潮流暗河,帶動著中國服裝行業的崛起。
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江蘇常熟的一個小鎮子——王市鎮舉辦了農民服裝節,當地農民唱主角,兩三萬人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譚安連聲稱贊:“辦服裝節本來是法國人的專利,中國的農民也辦起了自己的服裝節。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有使中國農民站起來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還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各行各業的變革幾乎覆蓋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回憶起CHIC之前的服裝展會,譚安如數家珍,每一次早期的展會幾乎都有他的身影:輕工業部主辦的1981年全國新號型服裝展銷會、1983年北京中老年服裝展、1985年五省市服裝展、1987年十六省市服裝展;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參與的1988年大連國際服裝節、主辦的1992年常州服裝節;上海服裝總公司主辦的1992年中國服裝展覽會;以及1989年鄭州服裝文化節,1990年天津服裝節,1992年嘉興服裝文化節,1993年黃石首屆服裝節等。
這些看似隆重的展會后來大多沒有持續辦下去,用譚安的話說,這些都是“一錘子買賣”,但是在當時給諸多的服裝品牌提供了展示產品和商貿交流的平臺,為貧乏的中國服裝行業發布了流行趨勢,對那些渴求了解服裝潮流的中國人來說,有如久旱的甘霖。
經過近十年的準備,終于在1991年3月,譚安正式開始了CHIC的前期籌備工作。對此,譚安很感慨:早期那些“一錘子買賣”的展會雖已被中國時尚人淡忘,但沒有這些展會的經驗積累和多次的赴法學習所積蓄的能量,就不會有今天朝氣蓬勃的CHIC,正是這些能量的蓄勢待發,才使得CHIC具備了強壯的生命力,從而掀起了中國服飾文化的革命,喚起了中國服裝產業個性意識的覺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