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一個真正的鞋展—珠江鞋展
中國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鞋類生產國(年產量約為140億雙),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鞋類消費國(年消費量約為40億雙,其余100億雙外銷),這點沒有任何人有異議。
但若是說,這么巨大的產量及消費市場,沒有同樣巨大的鞋展來帶動流行時尚、交易營銷,真乃匪夷所思。現實是:過去二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許多事情的發展,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不能用常理來解釋。
鞋行業中人總認為,在中國幾個鞋業重鎮,每年舉行的鞋展多不勝數,如廣州琶洲展、厚街GDS鞋展、晉江泉州鞋展、溫州鞋展、溫嶺鞋展、青島鞋展、成都鞋采購季、惠東鞋展等,不勝枚舉,再加上每年兩度的廣交會上,鞋子也是一個重要項目,怎么說沒有鞋展呢?
參加過、或是參觀過上述展覽的人,細細回想一下就知道,上述這些目前中國主要的鞋產業展覽中,除了廣交會,其他的都幾乎可以改稱為:鞋機及鞋材展,因為成品鞋參展的比例很低,可能都在占展位的百分之十以下。這些展覽大部分是提供各種制鞋機器、各項鞋材商,發布新產品的機會,有買鞋機、鞋材的客戶來看展,但是來買鞋子的客戶,幾乎一個都沒有。對于規模浩大、領導并帶動鞋機及鞋材的成品鞋行業,參加比例這么低,只是陪襯的作用,真的令人難以相信!
再說廣交會,鞋產品廠家擠破頭想進去參展,但來買鞋子的大部分是非洲、中東等第三世界的小消費國,國內買家也以小型品牌及鞋店為主,沒有所謂大咖來采購。廣交會是每年世界最大的商品交易會,但是對于鞋子這個大項目而言,則是一個不成氣候的展覽。
還有,近兩年來,在北京及上海這兩大都會,也陸續有展商拉起招商大旗,號召成品鞋業者參加,但是也不例外地,大多淪落為皮料、皮革制品展,原因仍然是沒有成品鞋買家出現。
那么,是什么原因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呢?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是有脈絡可循的。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制鞋工業及對鞋子的消費能力,都是微不足道的,離開世界的主流可說非常遙遠。直到1987年前后,由臺灣制鞋大廠寶成及海豐兩家領軍,進入大陸開始,才風起云涌,全數臺商及鞋廠演出一出"出臺灣記",集體度過臺灣海峽,把整個制鞋工業徹徹底底的移植到中國大陸。臺商帶來的不僅僅是機器設備、大量生產的制鞋技術及管理,也把歐美主力客戶,連同對世界時尚的敏銳觀察力和快速跟進能力,一齊帶過來。
歷經25年的發展,制鞋工業在中國突飛猛進的情況,就如同整個中國經濟25年之中的發展情形一樣,太快了,令人措手不及??偣味裕S多事情無法快速消化,只能葫蘆吞棗,硬件遠超過軟件的發展。我們都知道,移植制鞋技術不困難,以中國人的勤奮,很快就學會,但是談到銷售,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先看一下外銷,幾乎絕大部分是貼牌代工(OEM),客戶訂多少,就生產多少。生產管制嚴格、精確的工廠,連多做一雙的情形都不會發生,但是如何在市場上營銷、如何推廣品牌的知名度,不要說陸資廠不懂,做了四、五十年的臺資廠也不懂。
再看內銷,早期只要會做稍帶時尚的鞋子,經銷商就搶著要買,炙手可熱,制造商日進斗金,根本不需要去考慮所謂營銷的技術。品牌三兩下就打響,那還需廣告、推銷?25年過去了,現在才發現不好搞,庫存堆積如山,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既然新的方法還沒學會,甚或不知道還有那么一套方法,就用老的那一套來做。鞋子批發檔口的生意就是這樣興起的。等到發展成大品牌,檔口銷售已經行不通的時候,就開始了所謂自行開"訂貨會"的階段。那些大品牌開始時用此種方式把鞋子發送到全國的經銷零售店,似乎也還行的通,但愈來發現愈困難。而一些小品牌因為此種方式,開銷太大,早早就垮臺了。如今因為此種銷售方式還在苦撐的,大多數都是以外銷貼補內銷的方式在維持。
{page_break}
個別鞋生產商或品牌商可能永遠都無法了解,為什么這項行之有年、大家都在做的"訂貨會"會發生問題?此種方式的銷售有幾個致命傷,容我在此描述一下:
1.不管任何一個品牌,也不管該品牌的開發部門多龐大,在流行趨勢的捕捉上,都是少數人的決定和看法。這和真正銷售時,消費大眾所感受到的流行趨勢比較,可能有巨大的差異。對于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現今大多數的鞋商都采取保守的做法,第一次鋪貨時,單一鞋款先少量上架,在發現暢銷鞋款時,才在火速的時間里補上大數量。某些品牌還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補到貨,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此一方式造成的傷害極大。一來匆匆補貨,表面上解決了問題,實際上無形的代價極高,質量無法保障;二來因為違背大多數供應方鞋廠的利益,造成貼牌工廠無法長期配合而求去的反效果。如果是由自己的生產線補貨,則一樣會造成員工的疲乏而怠工或辭工。
2.在內部"訂貨會"中,來自全國銷售點的店長、代理商、加盟商再怎么有眼光,選來選去還是總部那些開發部設計師做出來的款式。生產后送到零售點的款式,和當時正要開始流行的款式背道而行的機會頗高。因為每個品牌都是單獨閉門作業,上市的時間也都大致相同,每個人犯錯的機會都很高,此時如果來不及修正補貨,留下大量庫存的機會就相對大起來了。
3.每個品牌一年兩次,或者四次的訂貨會開銷非常大,勞民傷財,當然會反應到售價上,造成競爭力降低、庫存增加的風險。
上述的分析,旨在說明一點:中國內銷市場的主要玩家們所采用的營銷手法是落伍的、錯誤的、失敗率極高的舊式營銷法。先進國家幾十年前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早就舍棄了。
現在先進國家已普遍采用的營銷方法,就是參加鞋展。美國拉斯韋加斯一年兩度的鞋展,紐約一年四次的鞋展,就可以搞定一年23億雙鞋類銷售的大部分。如果在中國舉辦少數成功的鞋展,絕對可以取代目前所有品牌合起來一年數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訂貨會"。
{page_break}
現在從反面來看,到底一場公開的鞋展,會帶給所有品牌商或貼牌工廠哪些好處呢:
1.節省大量的經費及時間。
不管從誰的角度來看,都是這樣。一個品牌可以一次性展示新產品給自己的店員、各地代理商、全國的零售商、百貨商場的展業人員,包含"對手"的客戶看,然后快速、一次性把當季的產品分配出去。
一家工廠可以一次性的展示自身鞋子強項給品牌商、零售商、百貨商場看,其中包含無數的新客戶,可以從其中找到最理想的買主。
零售點來的店長、加盟店老板及店長、百貨商場的展業人員,可以一次性看到所有的品牌商及供貨商所展出的新款式,節省了非常多的時間及金錢。本來無法安排行程看數不清的供貨商,現在可以一次看到,應是每一個買家的夢想,也是無形中鼓勵他們來參觀鞋展的契機。
2.真正看到當季的流行時尚趨勢。
個別供貨商或品牌商所舉辦的所謂"訂貨會"只能提供給買家個別的預測,判斷錯誤的機率很大。開放式的、全體一起參加的展會中,可以相當精準的看出當季的流行趨向,降低誤判,增進銷售比例,最終降低庫存,造成獲利。
我每次和人談到鞋展的問題,對方都會向我質問:大陸抄襲之風太盛,如果我們把最新的款式在鞋展中展示出來,馬上就會被抄襲,千辛萬苦開發出來的新款不就泡湯了?
運動鞋王牌耐克(Nike)開發非常尖端,被抄襲的程度更是厲害,但是從來沒問過這個問題,新款新鞋還是照拿到展覽會場賣。
全世界每年制造出來的新產品,不知有幾千種、幾萬種,每年各地舉辦的新產品展銷會、發布會不知凡幾,只有在中國的制鞋工業圈內會有人問這個問題,而且顯露出憂心忡忡。有些大品牌談到這個問題時,更是振振有詞,令人啼笑皆非!這也就是目前在中國,為什么個別的"訂貨會"仍然大行其道,為什么一個真正的鞋展不能誕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很簡單:公開的、集體式的展覽,其優點大大超過上述這些人腦中的顧慮。
何況,如果某大品牌真的有非常特殊的流行樣式或設計要推出,不愿公開,盡可藏起來,拿到展場附近的酒店另外辟房展出,只邀請少數的客戶前往洽談即可。這種方式在世界各大鞋展場中,行之有素,毫不稀奇。紐約的FFANY鞋展更干脆,大都是分開展覽,只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城市展覽,至于地點,展商自行決定,在自家辦公室也好,在主辦單位統一承包的酒店套房也好,悉聽尊便,客戶原則上也是自己邀請。當然,這種形式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達到保護產品的私密性,但是其整體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從買家的立場看來,雖在同一城市,還是要四處奔跑,而賣方也因為是"閉門秀"的關系,等于是放棄了找新客戶的機會。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既然鞋展在中國那么有用、需求性那么高,為什么過去嘗試過在珠三角地區辦鞋展的人都辦不成?其中還包含在2010年前,號稱全世界最大鞋展主辦展覽商德國杜塞道夫的GDS,和香港雅式展覽公司,在東莞連續聯合舉辦了多年的鞋展,在今年終究還是以失敗收場的故事。
GDS在中國辦鞋展鎩羽而歸的故事,牽涉到很多因素,絕對不是能不能在中國辦鞋展的問題,而是一個個別錯誤的案例,我們將在Peditimes.com的另一篇報導中詳細分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