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紗技術 產量提高12%
實踐表明,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比傳統賽絡紡錠速可提高10%,而斷頭減少10%以上,由于捻度可適當降低,故總產量可提高12%以上,紡制纖維強力較低品種時更為明顯。
賽絡紡紗技術是一種具有合股效應的新型紡紗技術。其紡紗原理是將兩根粗紗以一定的間距平行喂入到細紗機的牽伸區內同時被牽伸,經牽伸后的兩根須條從前羅拉鉗口處輸出并被初步加捻呈單股紗線,然后兩根單股紗線相互加捻合成一根賽絡紗線。很多紡紗廠都采用這種紡紗方法來提高產品質量。但是,賽絡紡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纖維損耗大、成紗細節多、用工多、改造費用大、織布后手感偏硬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從改變粗紗喂入方式入手,分別對粗紗交叉扭合和粗紗捻合兩種粗紗喂入方式進行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賽絡紡成紗細節多產量低
賽絡紗線具有特殊的結構風格,表面纖維排列緊密、毛羽少、強力高具有較好的耐磨性,所織制成的織物整潔、回彈性較好,但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纖維損耗大,成紗細節多。由于兩根粗紗平行喂入,間距較大,導致細紗加捻三角區大,捻度傳遞不良,尤其是捻度較小的品種會造成逃逸纖維多。相對于普通紡紗0.8%~1%的細紗風箱花率,賽絡紡則高達1.6%~1.8%,纖維損耗大,生產成本高。同時,逃逸纖維也造成紗線細節較多,棉紗手感硬,應用受局限。由于傳統賽絡紡每根粗紗牽伸后的須條在加捻時先被加上一定捻度,然后匯集在一起再加捻成紗,單根紗條和復合紗所加的捻向相同,產生同向加捻現象,所以棉紗硬度較大,特別是一些化纖混紡品種更為明顯。另外,紗線的同向加捻現象導致內部應力較大且不易消除。用于針織時,平紋布較易出現扭斜,起圈織物容易產生毛圈打扭、不平整等質量問題,所以傳統賽絡紡紗在針織物的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細號紗生產難度大,產量低。由于賽絡紡細紗前羅拉鉗口處的纖維須條被分成兩部分,相對于傳統紡紗,紡較細號品種時纖維須條更薄,容易斷裂。同時兩須條間距大,加捻三角區大,弱捻區紗條長,也增加了須條斷裂的機會,若用強力較低的纖維紡紗,則生產過程中斷頭率高,致使生產中效率低、車速慢、產量低。紡相同品種時,賽絡紡要比傳統紡紗產量低達10%以上。
改造費用大,用工成本高。由于細紗工序所需粗紗增加一倍,細紗機上的吊錠和粗紗管成倍增加,每萬錠改造費多達十幾萬元。粗紗數量的成倍增加,使擋車操作復雜化,看臺難度增加,用工增多,而且品種翻改不方便,粗紗回絲多,原料損耗大。另外,細紗喇叭口橫動動程小,膠輥磨損大,回磨周期短,損耗大,使生產費用增加。
交叉扭合喂入 成紗質量高毛羽稍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從改變粗紗喂入方式入手,分別對粗紗交叉扭合和粗紗捻合兩種粗紗喂入方式進行了嘗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粗紗交叉扭合喂入就是將賽絡紡兩根平行喂入的粗紗,在細紗后牽伸區交叉扭合在一起后再喂入前區牽伸。兩根粗紗在細紗后牽伸區扭合在一起后進入前牽伸區,到達中羅拉位置時,在壓力的作用下,扭合在一起的粗紗條被壓分為兩根,但受后區扭合交叉點的控制,此時分開的兩根粗紗間距很小,只有1~2毫米,比傳統賽絡紡5毫米以上的粗紗條間距明顯減少。從前牽伸區至加捻三角區,兩紗條一直保持小間距狀態,故加捻三角區寬度、長度都明顯減小,捻度容易傳遞,從前羅拉牽伸出來后的須條受捻回束縛較大,逃逸纖維少,有利于改善成紗質量。
與傳統賽絡紡相比,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逃逸纖維較少,細紗吸風花率減少。成紗細節減少,條干水平也有所改善。實測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JC/T60/4018.4tex賽絡紗的吸風花率由傳統賽絡紡1.6%~1.8%減小到1.0%~1.2%。二是紡紗弱捻區變小,斷頭減少,紡紗速度提高。實踐表明,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比傳統賽絡紡錠速可提高10%,而斷頭減少10%以上,由于捻度可適當降低,故總產量可提高12%以上,紡制纖維強力較低品種時更為明顯。三是由于加捻三角區長度變短,單根須條預加捻作用減弱,削弱了成紗同向加捻現象,棉紗手感較為柔軟,同時紗的內應力減小,改善了布面扭斜現象。四是兩紗條間距縮小,細紗喇叭口橫動動程可增大,膠輥磨損減少,回磨周期長,損耗也較小。
分別用傳統紡粗紗單根喂入、賽絡紡雙根粗紗平行喂入和交叉扭合喂入3種方式紡制JC/T60/4018.4tex紗,其中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扭合方向為Z向。對3種喂入方式的成紗質量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
由對比結果可以看出,賽絡紡雙根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與雙根粗紗平行喂入方式相比,其成紗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兩者都比傳統單根粗紗喂入的成紗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勢。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發揮了兩根紗條并合對成紗粗細節的互相彌補作用。由于粗紗扭合后,加捻三角區兩根粗紗須條的間距縮小,逃逸纖維減少,不僅改善了條干,而且對長片段條干等指標都有較明顯改善。而這些指標對布面均勻度,特別對質量要求較高的針織單面平紋漂白布影響顯著。從成紗毛羽看,扭合喂入較傳統平行喂入稍有增加,主要是因為加捻三角區兩根粗紗須條的間距縮小,對毛羽的包覆、裹挾作用有所減弱,但其3毫米有害毛羽數仍明顯低于單根喂入的常規紗。從上面分析可知,采用粗紗交叉扭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紗與傳統賽絡紗相比,具有逃逸纖維少、成紗細節和斷頭少、產量高、布面手感柔軟、扭斜小、膠輥損耗少等優點。但其毛羽稍差,成紗股線風格有所減弱,強力也有所降低。與常規紗相比,具有條干好、毛羽少等優點,可適用于質量要求較高的針織用紗。
粗紗捻合喂入 設備不需改造用工少
粗紗捻合喂入是在粗紗工序先將兩根粗紗并捻成一根粗紗,然后在細紗工序按傳統單根粗紗喂入的方法來紡紗。由于捻合粗紗捻度小,結構上仍較松散,在細紗工序經后區牽伸的解捻作用和中羅拉壓力下,粗紗在加捻三角區仍會分解為兩根須條,但它們的間距更小,加捻三角區也相應小,細紗加捻過程中逃逸纖維更少,所以成紗細節少、條干好。另外,由于加捻過程中兩紗條互相包覆,所以成紗毛羽也較少。
由于粗紗工序已將兩根粗紗捻合在一起,因此,細紗工序粗紗的喂入方式與傳統環錠紡一樣,無需對細紗機紗架進行改造,擋車操作簡單,看臺能力增加,解決了生產用工多、改造費用大等問題。從成紗機理來看,粗紗捻合喂入與扭合喂入基本一樣。因此,該種賽絡紗不僅具有采用粗紗扭合喂入方式賽絡紗的優點,而且在有些方面還更勝一籌。如由于粗紗條間距、細紗加捻三角區更小,所以逃逸纖維更少,實測細紗吸風花率只有0.8%~1%,成紗細節也更少,棉紗的手感更為柔軟,布面扭斜更小,條干更好。
分別采用傳統紡粗紗單根喂入、賽絡紡雙根粗紗交叉扭合喂入和捻合喂入3種方式紡制C/T75/2518.4tex紗,其中交叉扭喂入的扭合方向為Z向。對3種喂入方式成紗質量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由數據對比可知,粗紗捻合喂入與粗紗交叉扭合喂入兩種方式的成紗質量無論是條干CV值、常發性紗疵,還是長片段條干CV值、偏移率DR值都明顯優于傳統單根粗紗喂入方式。粗紗捻合喂入在各項指標上都優于粗紗交叉扭合喂入。其原因在于捻合喂入方式保持了賽絡紡兩根粗紗并合對粗細節的互相彌補作用,粗紗捻合后,在加捻三角區分解后的兩根須條間距更小,有利于改善條干和常發性紗疵;由于逃逸纖維更少,有利于降低偏移率DR值;雖然其包覆效果比扭合喂入和傳統平行喂入稍差,但紗線毛羽仍較常規紗明顯減少。對于混紡紗來說,粗紗捻合喂入可使各纖維成分混和更均勻,混紡比更穩定,可減少單染布種因混紡比波動而造成的色差。因此,相比于其他賽絡紡紗,采用粗紗捻合喂入方式的賽絡紡細紗用工少,不需要設備改造,同時在產品質量、產量、生產成本和手感等方面也有優勢。與常規紗相比,其具有條干好、混和均勻、毛羽少等優點,因此適用于質量要求較高的針織紗。
對于一般中細號紗來說,單根粗紗的定量控制在380tex以下、總定量控制在760tex以下為宜;粗紗捻系數的配置應比同號常規粗紗稍大一些。粗紗捻系數過小時粗紗條干會變差,過大則細紗難以正常牽伸。值得注意的是,當粗紗定量和捻系數都過大時,由于粗紗硬度較大,表面較光潔,在細紗工序粗紗退繞時易產生卷繞層松脫、飄粗紗現象。因此,實際生產中應注意避免這一問題。另外,因兩根粗紗捻合后總定量大、捻度小,故粗紗錠速及前羅拉速度宜偏低掌握,否則會造成斷頭,難以順利生產。落紗生頭和斷紗接頭等操作也要小心,以免產生細節。細紗工序的搖架壓力要適當加大,鉗口隔距偏小掌握,膠輥直徑以偏大掌握為宜。
實踐結果表明,粗紗交叉扭合喂入和粗紗捻合喂入方式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較好地解決傳統賽絡紡紗問題,但同時也存在成紗股線風格有所削弱、強力和毛羽指標改善程度有所降低的問題。在實際生產中,企業可根據產品的用途和質量要求,合理選擇適當的粗紗喂入方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