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設計的興起使設計師處于獨特的地位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設計、控制和改變微生物,如巴氏殺菌、選擇性育種。最近的技術進步正在增加利益。例如,數字設計和制造工具,如3D打印機。生物工程的進步已經使得合成生物學家通過培養來自動物細胞的膠原蛋白來制造皮革,并且遺傳改變面包酵母以獲取花香。合成生物學是個快速增長的市場,預計到2019年達到134億美元。該領域通常也被稱為生物工程或生物設計,已經越來越與設計師密切相關。下文將介紹生物設計領域的概況。
簡單來說,生物設計是生物與設計之間的交匯點:這是一個科學家、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開展的活動,在創造產品,甚至是服裝時整合了有機過程和材料學。這可能意味著,例如,從蘑菇等真菌菌絲體長出的椅子,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耐用的家具材料。得益于計算的進步,對于生物有機體,人類可以更快地迭代和更精確的設計。
生物設計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構建事物和更可持續地創造產品的方式,因為生物以少量能量生長和繁殖,并且可以替代有毒材料。毫無疑問,工程化生命系統將通過更加環境友好的方式建造和工業生產來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但這也帶來了倫理問題,因為如果沒有正確利用,改變生物體的能力可能會產生災難性后果。
一些人認為生物工程代表下一次工業革命浪潮,意味著工業設計師將塑料、金屬、木材和其他材料替換成例如真菌或細菌等的生物材料來生產產品。另一些人認為生物設計是一個全新的設計學科,合成生物學家通過調整和操縱DNA序列設計合成肉類、香料、化妝品成分和其他產品。使用計算機編寫類似計算機代碼的DNA代碼,科學家有能力設計和迭代過程,這個過程類似于網絡設計師使用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生物學家成為一類新型設計師,他們利用非常強大的底物,即活體生命。生物設計的新興領域通常需要科學家和設計師共同參與。合成生物學將對我們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從食品到醫藥到制造等,需要設計師幫助與更廣泛的公眾進行溝通。
為將設計師和科學家帶入這個新的領域,目前已開展了若干工作。Biofabricate會議已召開4年,主要吸引企業家和設計師來參會,也有諸如耐克和微軟等公司以及生物工程公司公司參加。位于紐約的非營利性組織Genspace積極促進公民接觸生物技術,并與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于2016年第一次舉辦年度生物設計挑戰大賽,參賽選手以藝術和設計學生與生物學配對的形式共同提出一個新的發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筑和設計策展人Paola Antonelli長期以來一直都在努力向大眾介紹和普及生物設計。2008年,她策劃了生物設計主題的首個博物館展覽。
生物設計領域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如下所示。
Ginkgo Bioworks:一個總部設在波士頓的有機設計鑄造廠。該公司去年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正在通過大規模生產轉基因食用香精、香料和化妝品原料來實現生物設計的工業化。2014年,該公司通過與法國香水師Robertet合作,利用經基因改造的面包酵母制造玫瑰香味的香水,并獲得了認可。該鑄造廠的經營規模已擴大一倍以上。
New Harvest: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培育肉類運動的早期先驅之一。它通過創建一個用于生物設計的開源的標準化材料庫,幫助擴大在該領域工作的科學家和生物設計師的規模,盡管該公司最知名的是在培養皿中培養漢堡包。
Modern Meadow:該公司使用合成生物學工具來擴增膠原蛋白,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實驗室中生產皮革。雖然皮革生產是公司的主要商業目標,其對于未來還有一個設想,就是以較低的經濟和生態成本將實驗室“生長”出來的肉類提供給世界上的貧窮人口。
Suzanne Lee:Modern Meadow的首席創意官,是生物設計領域的領導者,經過培訓后也是一名時裝設計師。她最出名的是用如紅茶菌kombucha之類的細菌制作衣服。她是Biofabricate會議的創始人,倡導設計師和科學家應協同合作。
Terreform One:一家專注于社會生態設計的建筑公司。它是利用可自我生成和可持續的活體材料進行建造的領導者。
生物設計的主要關注點與該領域的發展方向有關:目前已可以編輯不同生物的基因,最終是否將編輯人類胚胎的基因組?隨著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和技術的進步,也有人擔心可能會利用生物武器之類的造成危害。在實驗室里生長的肉會帶來道德困境,比如素食者食用它時的倫理問題。對于所有這些問題來說,最重要的是繼續開展討論,科研界和公司將本著透明的原則,生物倫理學家則努力提出其他的潛在問題。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