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重頭戲”上場:格局初定下 搶食慢病管理大市場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指出,在開展任何試驗探索時,不得突破現有法律法規和《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的有關規定。
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此次通知雖然僅有600多字,但結合此前國家發改委文件提到“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是指“互聯網醫療的復診,是醫保開放的首診,這是目前比較準確的解讀。而這復診更多的是慢病、常見病”。
“慢病防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醫療復診醫保的開發,以及最近全國各地在落實的第二批藥品帶量采購集采價格等都可以看出國家對慢病防治的重視。”一位醫療行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認為,慢病管理成未來醫療最重要命題之一。從此次疫情看,互聯網醫療在慢病防治等方面表現突出。而實際上,互聯網醫療也是慢病管理非常好的工具。慢性疾病具有患病人數多、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復雜,治療累積費用高,具有頻繁的醫患交流等特點,互聯網醫療能夠很好地擠入其中,也有利于患者教育和依從性管理。
實際上,包括醫聯、阿里健康等多家互聯網企業在內都在探索互聯網醫療慢病管理方式,但各自的切入點不盡相同。上述業內資深人士指出,互聯網醫療慢病管理需要具備對慢病的復診和管理的專業性,并且以患者的感受和體驗為中心,整合互聯網醫療的供應鏈,實現一體化。
每年慢病新增千萬人
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75.8%的人被至少一種慢性病困擾,且一人身患多種慢性病的現象普遍存在。
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現有的慢性病患者已接近3億人,每年增加1000萬人,中國已經進入慢性病高發期,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慢病患者群體。2019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3%,死亡數已占總死亡數的86%。預計到2020年中國慢病支出將提升至5.5萬億元左右。
艾瑞咨詢認為,由于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支出中花費在慢病治療的醫保報銷費用占比較高,所以若想有效控制總支出的增長,則需通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等方式對慢病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間接降低慢病治療費用。
目前,慢病防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
《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指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環境顯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負擔。
一直在探索慢病管理的王仕銳指出,目前乙肝、艾滋病、部分腫瘤等疾病從原來的“不治之癥”被重新定義為“可以調控、治療,甚至治愈的慢性病”,未來如何做好慢病管理將成為未來醫療領域最重要的命題。
在拜耳中國處方藥事業部全國零售管理總監張靖川看來,中國社會結構趨向老齡化,國家的關注點之一便是慢病防治。“慢病管理的核心是慢病管理最大的障礙,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干預患者,甚至讓患者主動地積極參與到慢病管理一系列的行為當中,這也是國家從治療到預防等一系列規劃的關鍵要素。”
互聯網醫療慢病管理
慢性疾病由于患病人數多、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復雜,治療累積費用高,具有頻繁的醫患交流等特征,借助互聯網醫療能夠更好地進行慢病管理。
中國醫師協會藥物經濟學評價中心總干事湯鳴認為,慢病管理已經成為患者與醫院的共同需求,而智能化融入則可以讓慢病管理更加落地,滿足患者、醫生、醫院的多方需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梳理了我國自2005年以來的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發現2018年以來,國家互聯網醫療領域政策密集出臺,各省市也在加快推進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的建設。
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允許醫療機構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并鼓勵加強“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
2018年7月,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三個配套文件:《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 意味著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終獲官方認可。
而隨著相關互聯網醫療政策的落定,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將主要服務對象聚焦在慢病領域。
如自2018年以來,醫聯利用互聯網手段,結合AI和醫療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專注于慢病管理領域,為慢病患者提供長期規范的專科慢病管理服務,目前平臺上匯聚了全國超過80萬實名認證醫生和4.8萬余名簽約醫生,覆蓋了肝病、糖尿病、HIV、腫瘤等十二大慢病領域,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電子處方、送藥上門等服務。
“受限于醫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能力,即使是一個優秀的慢病管理專家,一天最多也只能回答100個問題。而新的人機合作醫助團隊一天可以在線上回答近2000個問題。” 王仕銳認為互聯網醫療提高了慢病管理的效率,節約了成本。
在中國,慢病構成了人口死亡率的87%,其中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疾病和糖尿病代謝疾病等。在慢病的防控上,互聯網醫療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北大人民醫院孫寧玲教授認為,互聯網醫療實際是以互聯網作為載體,以信息技術作為手段,包括移動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并與傳統醫療服務進行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全新醫療服務模式。
隨著互聯網快速持續發展,慢病患者與互聯網用戶的重合度將進一步提高,基于慢病患者的龐大人群基礎、患者病情持續時間長、需要較高頻次對病情進行監測、用戶黏性較高等原因,互聯網慢病管理服務或將是互聯網醫療最具優勢的細分發展領域之一。
探索“全產業鏈”慢病管理
華泰證券分析稱,在互聯網醫院領域,企業主導型的微醫、互聯網型的以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通過對接線下資源提供醫療服務,醫院信息化企業型的衛寧、創業云醫院則主打線上線下一體化,推動院際協同及醫聯體的建設。“互聯網+健康服務對于患者的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也適用于慢病管理。”
據了解,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企業主要的服務形式種類較多,主要包括,信息類:慢病資訊和社交平臺;服務類:掛號問診、數據監測和慢病提醒;交易類:藥品器械和其他。其中,每一類服務模式又包含多項細分服務,例如,社交平臺包括病友社區、醫生社區、醫患社區和病友家屬社區,整體細分服務呈多樣化。
“現在互聯網慢病管理,要黏住患者,不僅是提供咨詢,還需要深度服務。如醫生對慢病患者的管理,還能容易獲得用藥,能夠做好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藥物依從性。平臺需要有醫生、有藥物,才可能更好地打通商業模式。”一位互聯網醫療多年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互聯網醫療最終需要看商業模式,要看盈利能力。
京頤集團董事長李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互聯網醫療需要買單者,最好的對象是保險與藥企。
在慢病管理方面,隨著“互聯網診療+醫保”的打通,將為慢病管理服務提供買單者,而目前大量的藥企與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結合,則更有利于打造互聯網醫療管理的閉環。
如近日禮來制藥入駐1藥網線上糖尿病患者管理平臺,與此同時,前百時美施貴寶腫瘤事業部副總裁郭安峰正式出任1藥網首席創新官,全面負責公司互聯網醫療平臺運營與創新,在慢病上的布局不難看出。
較早些時候,阿里健康也宣布,在之前和天貓聯合“放心購藥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慢病福利計劃”,為慢病人群提供專屬“云醫生”、原廠藥品直供、個性化用藥指導等一系列慢病管理服務。
“互聯網醫療重心仍是圍繞著醫療進行。需要有專業的醫生,有藥企供藥,打通整個產業鏈。”上述資深人士說。
2018年初,醫聯開始布局以專科慢病管理作為特色的互聯網醫院業務,在平臺上建立了強大的醫患關系鏈,并且首先嘗試從丙肝突破,一年內就匯聚了全國近16000名肝病科醫生,項目上線半年就綁定了8000余名丙肝患者。據了解,醫聯也正與丙肝為“模板”在向其他慢病領域進軍。
北京醫院副院長杜元太認為,以醫聯為代表的互聯網醫院有更為靈活的經營機制,業務拓展范圍廣,不僅涉及疾病診療,還延伸到了商保、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企業和醫院共建型互聯網醫院將大有可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